盛文峰
(遼東學院 遼寧 丹東 118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流行音樂得到了人們的喜愛,熱衷于潮流的時代,讓喜歡和熱愛民歌的人越來越少,這就使得民歌教學難以順利的開展,因此對于民歌教學來說,如何調動學習者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民歌教學有效性,并將民歌藝術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是當前音樂教育者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在民歌教學中,以流行音樂為著力點,將流行音樂與民歌教學相結合,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嘗試的教學手段。
在當前這個流行元素盛行的時代,流行音樂也得到了人們的歡迎,而且因其具有的時代性和大眾性,歌詞朗朗上口,更是得到了廣泛的傳送,同時也體現著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捧和推崇,尤其是在信息、交通便利快捷的時代背景下,流行音樂更符合大眾心理,再加上網絡、電視等傳媒的大力宣傳,讓一些流行歌曲迅速傳唱和走紅。面對這樣的情形,民歌音樂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順應時代,并客觀正面地對待音樂流行化的趨勢,通過正確的引導,將流行音樂和民歌教學進行整合,讓學習者從中感受到民歌中的真實淳樸,同時也能保持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熱愛。
(一)從民歌音樂欣賞教學出發,激發學習者對民歌的興趣。眾所周知,《太陽出來喜洋洋》是一首石柱土家族民歌,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川東民歌,其形式簡單、情緒樂觀爽朗,表達了山民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流傳甚廣。在欣賞這首民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播放原版歌曲之后,再為學生播放一些具有流行音樂特色的的翻唱版,讓學習者感受到民歌也能變成流行音樂,調動學習者的興趣,并隨著音樂唱起來。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習者可以慢慢從中體會到民歌的淳樸,感受流行版民歌的活力與激情,改善對民歌學習的感受,從而為之后的民歌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民歌學習變得更活躍、更有創造性。
(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體驗場所。音樂教學重在體驗,讓學生深刻認識和學習到民歌的內涵,就需要從體驗入手,通過真實的情景,幫助學生構建民歌知識體系,并學習到民歌演唱技能。先讓學生收集各音樂地域文化中有關民歌的資料,通過鑒賞和實踐活動,將民族音樂元素的實際運用情況向學習者進行描述和介紹,進而為民歌與流行音樂構架一座交流的通道。比如在民歌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流行歌曲中借用的民歌音調作為切入點,進行民歌教學,通過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流行音樂中的民歌音調,使其體驗到民歌中蘊含的內涵等。例如在進行江蘇民歌《茉莉花》的講授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聽賞孟慶云作曲、閆肅作詞的《親親茉莉花》和梁靜茹的同名歌曲《茉莉花》等。講授《瀏陽河》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聽賞相關的創作歌曲,例如宋祖英的《又唱瀏陽河》、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等,讓學習者體會不同演唱家和歌手對《瀏陽河》的不同演繹,也讓學習者體會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對民歌肅然起敬,認真面對這一門代表著民族文化的藝術。
(三)合作探究式的應用,促進學習者對民歌的深刻認識。在民歌教學中,教學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教學不僅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需要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讓教學活動更愉快、更活躍。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習者分為幾個小組,為他們創設一個探究的氛圍,通過實踐和親身經歷,加深學習者對民歌的認識。例如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尋找與流行音樂有著密切聯系的民歌,使他們在探尋的過程中了解到當前的一些流行音樂其實是來源于各地區的民歌,進而產生對民歌的興趣,這就是從情感上去激發學習者主動、積極地進行民歌的學習。比如高楓演唱的《大中國》就引用了民歌《東方紅》作為前奏,搞笑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主題音樂也是借鑒了東北民歌《媽媽娘你好糊涂》。
總而言之,在進行民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將流行音樂與民歌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雖然這只是一種探索和嘗試,但是讓流行音樂服務于民歌教學,既是為了順應當前民歌流行化的趨勢,也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民歌學習興趣,讓學習者感受民歌的魅力。
[1]向淑娟,巫俊平.流行音樂與民歌教學整合初探[J].音樂時空,2014,(07):177.
[2]茍重龍.民歌在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4,(10):122.
[3]劉瑩.流行音樂中蘊含的民歌元素[J].大舞臺,2013,(02):38+79.
[4]音樂課堂中的民歌教學[J].音樂天地,2011,(1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