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羅簫(長春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新型聲樂教學觀與唱法的融合
張羅簫
(長春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在當前通俗流行音樂盛行的大時代背景下,對嚴肅音樂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作為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廣大傳統聲樂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擴展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聲樂教學的改革,實現聲樂教學的高效性,在此過程中就需要有機的將新型聲樂教學觀與唱法相融合。本文以聲樂教學本質規律為基礎,對模糊“唱法”概念加以提倡,將美聲、通俗和民族唱法相融合,并以音樂文化風格為主線,提出新型聲樂教學觀。
新型聲樂教學觀;美聲;通俗;民族;唱法;融合
不管是從我國的教育改革,還是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對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都可以看出當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較為嚴格的,聲樂教學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有必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突破唱法中的局限性,對教學演唱曲目進行擴展,讓聲樂學習者更多地接觸到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優秀和經典的聲樂作品,讓學習者從更深層次地了解聲樂作品和聲樂知識。而且各個唱法之間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地方。聲樂教師要對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流行歌曲演唱方法進行研究,進而古老的聲樂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與活力,使其聲樂教學與時俱進。因此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新型的聲樂教學觀念,將各種唱法融合、貫通。在聲樂教學中融入通俗唱法,這不僅僅是時代的呼喚,同時也是發展聲樂學科的一個必然趨勢。
構建新型教學理念就需要進行觀念的轉變,緊跟時代步伐,并且要讓教學內容更具時代特征,體現出現代音樂的多元化和相互融合的特性,作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斷進行教學調整,進而為學習者的音樂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石,使其更加滿足社會和時代對音樂人才的需求。
(一)掌握各唱法間的異同,深刻認識聲樂教學本質規律。各個唱法之間具有統一性的本質規律,即對聲樂技術的熟練靈活運用,以及對不同文化中蘊含的各種情緒、情感與內容的表達,聲樂技巧的發展與創新也是由其唱法決定的,我國當前的聲樂技巧通常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呼吸、共鳴、發聲以及語言,這也是聲樂教學中需要把握的根本點。教師需要結合聲樂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及曲目風格,使得兩者間產生一定的共鳴,進而讓學習者進一步地對多元風格的歌曲進行試唱。這樣的教學觀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容易深刻認識和掌握不同唱法,同時也會比純粹追求唱法技巧更有意義,也更有助于讓所有學習者收獲知識。
(二)模糊“唱法”概念的提倡,促進不同唱法相融的聲樂教學觀。各種唱法之間的本質不同,追究其根源也只是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環境使其存在不同的表現風格,進而也造成了不同的聲音效果。而且在歷史長河中,這些唱法進行了交流,使其相互借鑒和融合,因此也體現了不斷發展的音樂文化。正如通俗唱法,因為它具有通俗易懂、大眾化的特點,普通民眾更容易接受,雖然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在不斷發展中發揮藝術作用,不論是歌曲形式還是內容,都將當代人的思想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針對通俗歌曲的這些優點,聲樂教學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的起點,并“以點帶面”,激發學生對聲樂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對美聲及其它唱法技術進行深入學習,例如《青藏高原》不僅可以采取通俗唱法進行演唱,也可以采取美聲唱法進行演唱,這又是另外一種韻味。聲樂教學需要具備開放性的教學思維,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既能夠掌握不同唱法之間的差異性,還能不斷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總而言之,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時代的不斷進步的大環境下,聲樂教學必須要進行教學觀念的轉變,這樣才能讓聲樂教學更加順應時代發展,而繼續發展下去。而新型聲樂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將多種唱法間的界限打破,以一種新的眼光,去面對和演繹古今中外優秀的聲樂作品,進而培養出符合聲樂教學和社會需求的合格音樂人才。
[1]曹登銀.淺析新型聲樂教學觀與唱法的融合[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235-236.
[2]王藝瑾.初探高校聲樂教學中各種唱法的融合[J].黃河之聲,2013,(09):73.
[3]馬雯.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路徑研究——以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為核心[J].大眾文藝,2013,(18):208-209.
[4]劉雅旭.論聲樂教學中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長沙大學學報,2011,(03):149-151.
張羅簫,長春大學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主任。
J617.13
A
1007-0125(2015)04-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