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摘 要:“中高職五年一貫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不盡如人意,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教師隊伍、健全合理的評價機制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五年一貫制;思想政治理論課;銜接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2-0217-02
“中高職五年一貫制”(以下簡稱五年一貫制)指高職院校經由省級招生部門批準招收學制為五年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學生在同一所高校就讀,一次性辦理錄取手續,畢業后由省教育廳發放大專文憑。前三年按中職標準收費,后兩年按高職標準收費,這種模式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生源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課程教學情況關系到德育目標的實現和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因此,探索“五年一貫制”思政課有效銜接就成了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五年一貫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及原因
筆者所在學校招收五年一貫制高職生由試點到現在已有十余年的歷史,規模也由每年的1~2個班級到現在的10~12個。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紀律差,學生抬頭率不高,學習興趣不濃,教師授課熱情不高,疲于應付,家長認同度不高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人才培養方案不清晰,缺乏整體規劃
學校為保證生源,重視生源招進來,但對于如何培養和教育,相關部門深入調研不夠,對課程的開設缺乏整體設計,五年的時間里思政課根據中央文件精神,要開多長時間,開設哪些相關課程,什么時候開設沒有進行統籌,結果是哪個時間段有什么老師就開什么課程,隨意性大。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層次性不強
五年一貫制思政課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的年齡、身心狀況和知識水平存在差異性,而這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都被忽視掉,結果層次高低不一的學生目標一致,導致有的學生聽不懂,而有的則認為內容過于簡單。另外,教學中更多側重思政課的學科知識講授,而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不夠,對職業素養、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培養不夠。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幾乎所有教師都不愿意承擔五年一貫制班級教學任務,認為學生基礎差,課堂紀律不好,上課費心費力,并且教學效果不好,多數教師從事教學都是出于被迫和無奈選擇。思政課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不夠,更多地停留在粉筆加黑板加PPT的講授,“填鴨式”的痕跡很明顯,而“95后”的學生喜歡無拘無束,崇尚個性發展,如果教師不了解這些,不擅長在教學中引進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四)缺乏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材
五年一貫制思政課教材一般是中職和高職教材各選擇一部分,如中職的《哲學與人生》《經濟社會與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高職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結果發現教材難易不合適,也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教材不符合五年制學生的特點,并且中職與高職教材編寫者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課程之間內容重復較多,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似曾相識,難以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五)教師銜接意識不強,缺乏有效調研
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設置、專業課程開設方面的中高職銜接交流討論調研得較多,而思政課教師在這方面比較被動,銜接意識淡薄,認為銜接是專業課程方面的事情,和思政課教師關系不大,教學僅局限于教務開設什么課程就上什么課程,至于說如何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卻缺乏深入思考和調研。
(六)學生行為習慣不好,自律性差
學生生源主要來自中考的落榜生,年齡一般15~16歲,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多在初中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養成好的行為品質,學習成績相對較差,不太聽從父母和老師的管束,自覺性與自律性較差,比較自卑,逆反懶散,容易沖動,對父母和老師依賴性強。教師在臺上苦口婆心地講課,學生則呼呼大睡,作業不做,提問沒人搭理。結果教師“很受傷”,學生沒精神。
二、“五年一貫制”思想政治理論課銜接的舉措
要改變五年一貫制思政課教學現狀,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就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學的銜接工作。在銜接工作中要考慮和處理好三個問題。其一,深入中職學校廣泛調研,了解中職學生知識結構、身心特點、政治理論課程開設情況等,使銜接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二,根據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規律,探索符合中高職銜接的新路徑;其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但同時要發揮其他專業課程德育教育的輔助功能,這對高職德育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一)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指南針。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立德樹人,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根本,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必須依此來進行。根據五年制學生的學習現狀和身心特點,他們在前三年屬于未成年人,知識水平、道德發展、身心發展都和后兩年有明顯差別,因此,在制定“促進學生有個性、可持續和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目標時要體現層次性,對不同水平、不同階段的學生要差別化對待。另外教學目標還要體現全面性,除了要正確掌握知識目標外,還要對技能目標、德育目標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真正做到知識、技能與道德修養的和諧統一,使我們培養的人才符合未來社會的崗位要求。
(二)優化、整合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根本,它關系到教學理念能否在教學實踐中貫穿,教學目標銜接能否實現。思政課教學在五年一貫制教學中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材選用、課程設置與安排缺乏吸引力是重要原因。如何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這需要在教學內容銜接方面著手。由于五年一貫制課程設置沒有統一標準,每個學校的版本不同。筆者所在學院采用的是4+1模式,在校時間4年,校外實習1年,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教職成[2014]14號)、教育部05方案和16號文件,我們把開設課程整合為以下內容:“職業生涯規劃”32課時,“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6課時,“中國歷史與文化”72課時,其中“中國傳統文化”講16課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60課時,“心理健康教育”32課時,“形勢政策”32課時。教材準備讓教師根據課時和學生實際自編,這樣可確保教材的針對性和可讀性,不會出現在教材中的重復現象,實現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
(三)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重要保證。思政課能否實現其課程目標,增強其教學效果,課程改革中不能忽視的另外一點是教學方法與手段。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法治知識、職業生涯、心理健康、黨史國情等內容教育過程中,思政教師要精心設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諸如采用行動導向教學、項目教學、ISAS教學等,讓學生圍繞項目和任務主動學習,發揮潛能,讓學生在這種參與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中習得知識,升華情感,并外化在自己的行為中。他們在學習小組中學會分工合作、承擔責任與義務,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四)重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銜接意識
教師是課程銜接的關鍵因素,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決定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的教學理念、人格魅力、教師素質、教學能力和銜接意識決定和影響著思政課程銜接和教學效果。而目前思政課教師對于五年制教學熱情不高,動力不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提高教師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學院要選派思政教師參加課程建設培訓,多到中等職業學校和兄弟院校調研交流,拓寬教師視野,增強職業教育理念和中高職課程銜接意識,培養他們整體把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觀點和思想,從而使他們在課程改革和課程銜接中發揮主動作用,積極探索創新思政課的銜接方法。
(五)建立健全合理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檢驗五年一貫制思政課銜接教學有效與否的重要手段,指學院相關部門依照一定程序和指標對思政課教學展開評價。思政課教學是一項育人工作,它和其他專業課程存在一些差異,學生在專業課程上考試得高分,可以評價為教學效果好,但思政課卻不同,學生考分高卻未必說明教學效果好。思政課教學評價非常復雜,涵蓋的內容也很廣泛,既包括由哪些人群來評價,也包括評價哪些對象。筆者所在學院有督導團、同行、院系領導和學生四類人群評價,督導教師、院系領導是隨機抽查聽課,根據教師教學效果、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給出評價等級。同行一般通過系部組織的公開課和示范課來進行評價,學生一般在學期中和學期末兩次對科任教師進行評價。而評價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但我們評價時更多側重的是對教師的評價和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在這個評價體系中,尤其是對學生成績評定存在著一些不合理性。為此,要確保思政課教學銜接順利進行,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時,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堅持三個結合的原則,即全面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顯性影響與隱性影響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陳久國.大學與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銜接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6).
[2]高汝偉.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銜接意識的建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李新萍.關于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