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針對小學數學學科來說,構建適合小學生數學思維習慣的生活化環境能夠極大地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保證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我從自身教學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對以后的數學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啟發。
一、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生活化,使得教學更加貼近生活便成為我們共同思考的重要話題。在過去的教學方式中,很多老師只是一味地講解數學知識,卻沒有關注學生的內心想法,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厭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緒,這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是非常不利的。加上小學生處于好玩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身心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對于一些表象的、直觀的事物能夠很快掌握,但是對于一些抽象的、邏輯性的事物便很難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務必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真貫徹和踐行教學改革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結合現實生活實踐,通過小組合作、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保證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1.課堂重現生活場景,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講解課本知識時,不要照抄照搬課本中的案例,這只會使數學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可以對數學教材中的案例進行適當的改編或者是重新編制,增加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和生活化,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得到極大的激發。例如,我在教學《除法》這部分知識時,會讓學生進行生活場景模擬。具體來說,就是一名學生賣水果,而老師去買水果,我便會問:“這橘子一斤多少錢?”學生回答:“一塊五一斤。”這時我便可以故意說:“五塊錢三斤賣不賣?”這時學生便愣住了,說:“不賣!”課堂下面有的學生在笑著說:“這樣劃算,三斤只要四塊五。”通過這種生活場景的重現,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更加集中精神學習數學,有利于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2.課外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方式生活化
數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因此,老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組織和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直接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并且更好地將其運用起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例如,我在教學《簡單的統計》這部分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對自己周邊小區用戶的人口數進行調查,并且將調查的數據用統計表和統計圖表示出來。學生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便會先自主地學習統計這部分的知識,并且在進行人口統計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種生活實踐,可以使學生快速地掌握數學知識,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并且將學到的內容最大限度地運用起來,無形中提高了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保證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3.小組合作探究,提高教學質量
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很多教育領域得到了推廣和運用,但是很多老師在實際的操作中過于生硬和浮于表面,使合作探究方式沒能很好地發揮效用,因此,我們務必要從自己教學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也保證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例如,我在教學《圖形的拼接》這節內容時,會先讓學生自由組成幾個小組,然后進行手工比賽,將手中的各種卡紙拼成生活中常見的交通示意圖,看看哪個小組能夠最快、最準地做出拼圖畫。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進行了分工協作,有的學生負責構思,有的學生負責剪紙等,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受到圖形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以及聯系,體驗到圖形的美和神奇。通過這種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學生也獲得了全面的發展。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什么途徑才是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呢?這就需要我們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立足于數學教材,充分挖掘教學中的生活因素,并且進行合理的結合,在數學課堂上重現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教學狀態中,同時開展有趣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另外,也要運用好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齊紅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學周刊,2014(02):152.
[3]簡祈山.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和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4(09):80-8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