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凌云
摘 要:民以食為天,農業不穩,國家不穩。因此,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建議有條件的中小學都要開辟學農基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關鍵詞:中小學;教學科研基地;農業人才
民以食為天。在我國,農業是第一產業,是人們衣食住行的保障。沒有穩固的農業,就沒有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因此,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教育廣大青少年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但近些年來,盡管中小學的建設發展很快,許多中小學搞撤、擴、并,搞遷建,校園規模越來越大,許多中小學校園面積動輒一二百畝,甚至幾百畝。學校校園建設也越來越美,各種硬件投入齊全。但對農業知識教育的投入非常不重視,不要說城鎮學校沒有學農基地,大部分農村學校也基本上沒有學農基地,有的菜地也大都分給教師種菜。根據學校的財力、物力等實際情況,適當搞些美化是必要的,但有的學校欠債累累,也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種植名貴花木,種植大片的草坪。也有的學校情愿荒廢大量的土地也不開設學農基地。盡管教育部規定中小學都要開設勞動技術課,初中科學教材中也有許多動植物的知識教學要求,但由于受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校勞動技術課形同虛設,有的學校盡管也開設了,但由于教師缺乏感性認識,加上沒有實踐基地,科學教師在授課時只能照本宣科,使原本生動、有趣、直觀的教學變得非常乏味。許多中小學生畢業了也不知道常見農產品是如何種植養殖的,甚至前幾年浙江電視臺還播放過放春假后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教師帶學生到農村實習,收馬鈴薯時,那個女老師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才知道馬鈴薯是長在地下的,以前一直以為馬鈴薯像蘋果、桃子一樣長在樹上。
實際上從人的天性來說,人從小是喜歡動、植物的,許多小孩子都叫父母養狗、養貓、養小白兔等動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和制約,加上現在許多學校只重視分數,忽視了對青少年兒童這些天性的激發、熏陶和培養,學生學農、知農的興趣缺乏。長此以往,學農、知農、愛農的思想將越來越弱。同時從以人為本的科學育人的理念出發,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學農基地也是富有創新素質教育的載體。而民是以食為天的,我國這么多人口如果糧食靠大量進口的話必將是個災難。農業不穩,國家不穩。因此,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建議有條件的中小學都要開辟學農基地,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一、有條件的中小學都要開辟學農基地
結合初中科學教學,讓學生在學農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農作物生長狀況,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感受勞動和收獲的喜悅,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意識。同時,又可以讓學生體驗農民的辛苦,讓他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尊重別人的勞動,珍惜糧食,培養勤儉節約的意識。在勞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培養他們的毅力。還可以在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
二、缺乏條件的學校也應開辟植物園
除了種植一些常見農作物外,也可以結合初中科學教材種植一些植物,科學教師上到植物的知識時讓學生參觀,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利用假期,帶學生到農村參觀實習
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從小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和農民給我們帶來豐碩的食物。
四、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課外興趣活動
對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除了參加學校的學農基地或植物園的活動外,還可以進行標本制作、動植物養殖、當地植物資源的調查等活動。由于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很多科學課的內容無法在課內完成,必須在課外活動的基礎上才能得出結論,例如七年級(上)第二章第四節常見的動物“蚯蚓是這樣生活的”和研究性學習課題“觀察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七年級(下)“植物的一生”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等學習內容,學生如果沒有親自動手活動和觀察,就不能得到第一手感性認識,光靠老師課堂上講授,學生的認知就很模糊,也很容易遺忘。
五、建議恢復農村學校“農忙假”制度
從農村教育發展來看,脫離農村實際,脫離農業生產,農村教育的發展就失去了特色;更重要的是從素質教育角度出發,絕大多數農村孩子不能只走升大學的“獨木橋”,他們需要在有限的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內,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生存本領,這也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要認真貫徹落實“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等講話精神,有條件的學校開辟學農基地,既能夠作為學生的實踐場所,又能夠作為教師培訓基地,促進師生合作的平臺,也是為以后農業生產培養后繼力量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蔡鐵權.公眾科學素養與STS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