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
摘 要:現在,大多數家庭都以子女為中心,常常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培養出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習慣“被愛”,卻不擅長“去愛”。當前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愛的教育,讓孩子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學會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個心中裝滿愛和溫暖的人。
關鍵詞:教育;培養;愛心
現在的孩子為什么不擅長“去愛”呢?可能更多的還是缺少一種意識,一種“去愛”的意識。當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會不斷地從家人、老師、朋友、同學那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必需品”,如果成長正確,也會逐步養成去關心、去關愛他人的習慣,也會潛意識的將這樣的“必需品”傳遞下去。可是,由于一些家長運用這種“6個大人圍著1個孩子轉”的錯誤教育方式,將孩子引向了一條“皇帝”的路,導致了許多孩子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應該的,而對于別人,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應該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應將孩子的這種態度和想法扼殺于搖籃之中,要讓他們知道不僅要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還要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將一份愛心傳達下去,做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兒子很小的時候,喜歡聽童話故事,對這些充滿了真、善、美的小故事,他總是瞪著眼睛,聽得津津有味、格外認真,我也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人物品質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他,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感染著他,從中他漸漸也懂得了真誠、善良、友愛。記得他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感觸很深。在某個學校里,一位學生被醫院檢查出患了白血病,當我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兒子時,他不以為然,當時我心中就有一絲震驚,從小給他傳遞的優秀的人物思想、勵志的人物精神在哪呢?我想了許久,或許他并不知道白血病的可怕,所以,又給他講了白血病化療、骨髓移植的知識,給他看了一些病例的視頻,讓他了解這病情的可怕之處。兒子聽完,一改之前的態度,非常著急地問我:“媽媽,那位學生會不會很痛苦呀?他還那么小,受得了嗎?”我問:“那你愿意為這位學生做點什么嗎?”說著,我拿出報紙,找出《捐款倡議書》,念給他聽,告訴他,只要大家都為這位學生盡一份力、獻一點愛,他的病一定會好起來,他就能重新回到學校啦。“媽媽,我要把我儲蓄罐里的硬幣全部捐給他”,兒子迫不及待地說道。這句話雖然是我想聽到的,但也微微出乎我的意料。這些硬幣,兒子積攢多年,從不舍得花一分,這次為了幫助患病學生,毫不猶豫地全部捐出,讓我不禁在心中為他豎起了大拇指,也感嘆多年心血沒有白費,善良與愛已進駐他的心里。周六,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帶著兒子,拿著沉甸甸的儲蓄罐到附近的銀行,看他坐在柜臺前目不轉睛地盯著叔叔數著一個個硬幣,我問他:“心疼嗎?”“媽媽,不!”他使勁地搖頭,面帶微笑,眼眶有淚花閃爍。在我看來,兒子的淚光里不乏一絲心疼,但更多的是對受病痛折磨的學生的一份同情。兒子的微笑飽含著希望,傳達著對小伙伴的誠摯祝福。兒子的“小存款”只有400多元(后來我給他湊整500元),但愛的價值遠非數字可以衡量。許許多多的孩子向這位學生伸出了援手,我想這一片片愛心,一定會點燃這位學生戰勝病魔的勇氣和希望之火!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兒子會真正明白在五年級學過的那句話:“付出永遠比索取快樂”。確實是這樣,父母最該給予孩子的,并非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時間上、情感上的關愛與付出,待人待事態度上的教育與引導,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愛的力量,真正懂得付出的意義。
作為父母,我覺得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有兩點,除了付出,還要有一顆堅強的內心。因為人生也許有太多的挫折和困難,我們無法選擇,也無法逃避,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現在我們可以為他們排憂解難,但今后,他們也總有獨立的一天,也定會有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所以,我認為,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就應該鍛煉孩子遇到困難時的那份決心,希望他們以后不管怎樣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以微笑去面對、用微笑去解決一切難題。
我總結了一下我這么多年的教育經驗,對于學生,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傾聽他們的想法,遵循他們的意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他們堅實的后盾,一個飛累了可以停下來的避風港,讓他們可以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大步的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肖建彬.論中小學管理中教師的職能[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09).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