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芳
摘 要:小學美術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審美能力,但是,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很多美術教師都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創新性不足,將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起來對于提升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主動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其與美術課程整合起來。主要分析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的方法。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小學美術課程;整合方法
小學美術這門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但是,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很多美術教師都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創新性不足,實際上,在各個地區,都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果將這些資源與小學美術整合起來,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地方文化資源怎樣實現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整合呢?
一、地方文化資源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滲透
將地方文化資源滲透在日常教育中能夠使課程“活”起來,可以有效拓展、補充課本上的知識,例如,在《喜氣洋洋》《窗花花》《塔》《線描風景》《各式各樣的亭子》《中國古代建筑欣賞》的教學中,在上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地方文化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以《中國古代建筑欣賞》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當地的著名建筑物,讓學生欣賞這些建筑的藝術特色,并選取一些例子,用文字與圖片的形式為學生介紹,引導學生觀察與討論,這既能擴展的教材內容,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地方文化資源在單元式開課中的應用
與傳統教學內容相比,雖然單元課與地方文化資源的聯系不是非常緊密,但是往往能夠自成一體。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意識到單元式開課的重要性,將其安排在教學內容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課時。在第一堂課時中,為學生講解基礎的美術知識,接著讓學生感受到相關的地方人文氣息,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創作與創新,積極表現自己,關注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從自身生活的環境為出發點,關注環境,注意到周圍的生存環境,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三、地方文化資源在專題講座中的應用
部分地方課程資源有著非常突出的特點,可以與課程單元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改造,結合教學目標將專題講座與單元教學融合起來。例如,在為學生介紹羅浮宮的相關知識時,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為此,可以將其設計到具有家鄉特色的作品講解中,應用專題講座模式,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羅浮宮的設計理念與愿景規劃。
此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美術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出去體驗自己生活城市中的風土人情,并安排好相關的講座,每次講座只需要花費一個課時即可,講座時間安排在相關單元教學完成后,在開展講座前,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與人文歷史相關的傳說、民間故事、史料佳話等,這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四、地方文化資源在活動式教學中的應用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不同類型的藝術實踐活動,開展與地方特色相關的美術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內容主要針對文化藝術資源、自然景色、固定空間建筑等等,鼓勵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感知,這可以讓美術教學活動更加具有活力。
從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分析,地方文化資源與兒童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些資源概括、平面、夸張、簡潔,具有時空性,能夠將各類屬性的東西有機聯系起來,有著極強的靈活性。在鼓勵學生進行欣賞、感知、體驗、述評的過程中很容易營造出親近感,同時,教師可以多帶領學生參觀地方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到觀察對象的特點。一旦學生能夠抓住特點,就可以點燃他們的創作激情,此時,再鼓勵學生用版畫、國畫、泥塑、線描的形式將主題表現出來。這些地方文化資源既有著豐富的內涵特征,又承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總而言之,將地方文化資源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起來對于提升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需要主動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其與美術課程整合起來。此外,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鼓勵學生進行探索與創新,帶領學生外出采風,讓學生感受自己生活中的美,將美術素質教育工作深刻的落實到實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美術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張昕.當代美術教育與地方本土文化的傳承:以豫南地區美術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例[J].大眾文藝,20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