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創辦于1975年,曾先后用“清遠縣農機學校”“清遠市機械技工學校”“清遠市中等專業學校”冠名。2013年更名為“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 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
該校校園占地面積6299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3416平方米,實驗實訓設備總值3100多萬元;有132個教學班,全日制在校生6834名,教職工300多名。分設機電、經信、藝術、汽修等四個專業部,設有模具制造技術、數控技術應用、制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汽車運用與維修等15個專業。其中,模具制造技術是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旅游服務與管理是清遠市重點建設專業。
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在發展模式上,認真探索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圍繞“仁愛為教,成人成才”的辦學理念,以專業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實現了“入學一人,培育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社會效果;堅持創建綠色學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構建以“仁愛教育”為特色的德育教育體系,打造德育校園。致力于把學校創建成為一所辦學特色鮮明、有較大輻射力和影響力的粵北山區職教名校。
綠色學校:提倡環境教育,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以建設“兩型校園”為環境建設目標,推行環保教育。2013年,該校確立了創建省“綠色學校”的目標,接著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環境教育領導小組,對照綠色學校標準,制定“創綠”工作方案,展開工作部署:全員參與,共創“綠色學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師生的環境意識;將“創綠”工作納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并定期督促落實;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增加專項資金的投入,改善環境;組建環境保護組織,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學校推行無紙化辦公,減少辦公耗材;收集整理環境教育材料,完善資料檔案等等。
具體來說,該校從幾個方面進行創建工作:
第一,在環境熏陶中提升環保意識。該校強調“環境育人”理念,先后投入了100多萬元對飯堂、教學樓、運動場等進行改造,增加綠化面積,美化亮化了校園。同時,利用墻體、宣傳欄、黑板報、綠地、校園廣播等各種載體進行宣傳,創設氛圍,讓“每一面墻都能育人、每一片綠地都會說話”,讓全體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環保意識。
第二,用制度規范環保行為。該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衛生制度》、《創建無煙校園公約》、《創建綠色校園公約》等,并結合清遠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的要求制定一系列方案,確保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校團委、學生會組織組建了一個30多人的“校園環保檢查小組”,負責每天督查各班教室內外及清潔公區的衛生、節電節水、宿舍內務等,按照標準打分評比、考核結果在學校公告欄上公布,并納入“文明班級”、“先進集體”的評比中。教師在校不吸煙,學生不吸煙,不隨便亂扔垃圾,在班級、在宿舍節約用水,節約用電,自覺履行環保職責,規范環保行為。
第三,在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該校充分發揮專業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結合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要求,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例如:針對無節制地開采和浪費現象,對模具設計專業的學生灌輸在設計中運用新型環保材料、對數控專業的學生強調加工如何運用設備才能節約材料避免浪費,向學生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教育和節約資源的教育;結合生態環境遭受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旅游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則結合職業特點,側重培養其行為意識,樹立環保理念,以使之在日后工作中為游客、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教育好幼兒從小養成環保行為習慣,教育游客用良好環保行為,維護美好環境。等等。
此外,該校還組建了由學生自主管理的“環保手工社”、“保潔志愿者”、“校園節能社”等環保社團,讓學生在自主管理中強化環保效應;結合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各類環境日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
通過各種積極創建綠色學校的工作活動,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取得了重要的環境教育成果和良好的社會效應。該校先后獲得全國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廣東省中職學校社團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清遠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先進單位、清遠市平安校園、清遠市食品安全單位、清遠市健康直通車先進單位、清遠市綠色學校、清遠市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
德育校園:構建以“仁愛教育”為特色的德育教育體系
2011年11月15日下午,在清新太和鎮一路口,馮女士騎電動車下班回家時,突然與一輛商務車相撞,電動車和人一起卷入了車底。危急時刻,一輛公交車緊急橫停在路口,擋住過往的車輛,車上33名“90后”乘客合力抬起商務車,挽救了馮女士的生命。組織救人的,就有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名學生——溫永健。救人后,記者采訪溫永健時,他說:“當時我唯一想到就是救人。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還是會主動去救人的。”樸實的話語,體現了溫永健的“仁愛”精神。
溫永健的見義勇為精神是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長期堅持“仁愛教育”的結果。長期以來,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堅持“仁愛為教,成人成才”的辦學理念,摸索總結出了以“仁愛教育”為主線的德育教育體系,形成了溶傳統思想與時代氣息為一體的德育管理特色。
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提出“仁愛為教,成人成才”辦學理念,是基于對當前中職學校狀況了解之上的,有其堅實的清晰性。首先,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應試教育的失落者,他們缺失各界的關愛,也不善于關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得到關愛,懂得關愛,進而去關愛別人,成人成才融入社會。其次,80、90后青年教師已成為中職學校老師的主力軍。作為一直被別人關愛關注的對象,如今需要他們去關愛更需要關愛的人,要讓他們懂得如何去關愛、教育學生。三是傳統文化中“仁愛”精神能凈化、震撼人的思想、心靈,并能與現代教育主流意識共融共通。
基于以上的原因,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在多年德育工作的基礎上注入了“仁愛”的內涵,并形成了以“仁愛教育”為主線的德育教育體系和管理框架。經過研究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個結合學校、家庭、企業、社會,分三階段完成的以“仁愛教育”為主線的德育教育體系:第一階段(一年級):主題為“仁愛啟蒙”。以職校為新起點,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使之成為在家有愛的孩子、在校守紀,愛國、愛校、愛家的學生;第二階段(二年級):主題為“仁愛啟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塑造真善美的心靈,使之懂得感恩社會,了解作為“企業人”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第三階段(三年級):主題為“仁愛啟航”。結合社會的公民道德要求,聯系頂崗實習的體驗,明確做為“社會人”該如何立足社會,啟航遠行,成人成才。施愛于人,“仁愛”一生,幸福一生。
因此,在學校領導班子的重視下,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部門、各層級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實施“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管理架構。德育隊伍的建設方面,注重對德育團隊尤其是班主任的培養,同時專設德育研究學會,加強對“仁愛”思想的研究探索,為德育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著力打造高素質的“愛心”德育團隊。同時,重視學生團隊(社團)建設,保障經費、劃撥社團辦公(培訓)場室并指派專人指導,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成立了服務型社團8個(禮儀隊、護校隊、志愿者協會等),興趣才藝型社團20多個(醒獅隊、街舞協會、合唱團、跑酷社等)共三十多個學生社團。以社團管理學生,激發學生業余興趣,培養高尚的情操,充實生活內容,提高文明素養,活躍校園氣氛。社團活動成為了德育管理的一個重要載體。
綠色養眼,德育養心。作為粵北山區的一所職校,在地理、經濟等條件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清遠市清新區職業技術學校以無畏的精神,與當地條件緊密聯系,同時與整個社會發展俱進,緊跟廣東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堅持自身特色發展,艱苦卓絕,創建出一所富有人文氣息的粵北山區職教名校。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