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榮
【摘 要】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今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如何真正體現新課改的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造就新型人才,筆者就此問題談了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 探究 實踐
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是新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可是,在農村學校,新課改的亮點卻成了難點,實踐操作難度大,這讓許多農村教師視為畏途。
有幸聽過竇桂梅等語文大師的課及報告,會后,老師們都會議論一番,談自己的看法。其間,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他們都講得很入理,一套一套的,可這樣的教學,在設備跟不上,老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少,學生知識面狹窄的農村小學,行得通嗎?對此,我也質疑過,可是,通過教學實踐,我發覺,在正確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只要老師們用心地去進行教學,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明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也要相應地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此,我們的老師感慨道:我也不想滿堂課地講呀,我也累呀,可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自主研究,結果是學生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該說什么,誰也不敢吭聲,整個課堂鴉雀無聲,什么問題也研究不出來,白白地浪費了時間,再這樣下去,我的課都沒有辦法按時完成了,算了,灌吧,學生懶得開口,我也省心。 就這樣,“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農村學校,就成了一句空口號,沒法執行下去。
我原來也覺得,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是一件難事。開始嘗試時,好多次,也如大多數老師所感慨的一樣,“自主”的結果是“沉悶”,課沒法按時完成,心里很是沮喪。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學生不肯開口呢?是老師設計的問題難度大,還是學生本身的素質問題?是學生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是老師提示啟發不到位……我陷入了深思之中。為了找到答案,我找學生了解情況。了解到的情況是:老師問的問題,一方面,確實難懂,學生不知從什么角度去回答;另一方面是,就算懂了,也不好意思回答,怕同學笑話。再就是,學生一直在等待著老師講答案,也相信老師會把答案說出來,既然這樣,學生就沒有思考的必要了。了解了這些情況,我開始研究我的教案,細細地看了自己上課時所設計的問題,結果發現,有些問題確實有難度,要么范圍過寬,要么過于籠統,要么就是脫離學生的實際,對這樣的問題,我在上課時,又不注意加以點撥,用通俗的語言進行啟發,學生“無以言說”是理所當然的了。了解這些情況以后,我調整了自己的備課思路,盡量把問題設計得簡單一些,明確一些,上課時注意用生活中的實例加以點撥,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給予學生信心;同時,對問題的解答,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而我只是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和總結就行了。通過半個多學期的努力,漸漸地,學生也就適應并喜歡上了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如今,雖然課前的準備會辛苦一些,可在課堂上,卻也比以前從容了許多,輕松了許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談到綜合性學習時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可以看出,就綜合性學習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較而言,它涵蓋的內容、方式更廣泛,更能注重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興趣和學習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能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獨立的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更能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于對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指導與培養,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記得我在教學古詩《鄉村四月》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們懂得蠶的生活過程,感受蠶的奉獻精神,體驗蠶一生的不易,我號召全班同學積極參與養蠶,并且寫好養蠶日記。第二天班里的窗臺上就多了一個裝有幾只蠶寶寶的紙盒,它成了我們班的 “新成員”。一下課,同學們就爭先恐后地奔到窗臺前,觀看它們的一舉一動。“這就是蠶呀,我還是第一次見。”“快看,它身上有小黑點。”“數數看,它有多少只腳?”“它那么小,怎么吃桑葉呢?”“我也要養幾只。”大家興奮地觀看著、議論著,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但是小小的紙盒難以滿足孩子們學習的欲望,怎樣才能擁有自己的蠶寶寶呢?于是,我抓住教育良機:“大家都想擁有蠶,仔細想想其實你身邊的人就能幫你實現這個夢想,也許就是你的鄰居,也許就是你的小伙伴。認真想想,你該怎樣做才能擁有蠶呢?”他們思索著,但我看得出,有人已經朦朦朧朧地懂得了與別人友好相處的重要性。
后來,班里的同學都陸陸續續找到了蠶,并且“蠶”成了他們談論的主要話題,他們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合作,遇到困難能互相協商、互相幫助、主動配合,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自我認識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如意,在學生遇到挫折時,我都能及時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埋下一顆種子,一顆善良的種子,一顆永不退縮的種子。
三周過后,有同學陸續向大家傳遞著他們成功的喜悅。“我家的蠶吐絲了!”“我的蠶已經結繭了!”望著他們熱情洋溢的笑臉,我覺得這比任何評價都有效果,因為那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快樂。為了進一步增強活動效果,我趁熱打鐵,利用作文課時間請他們把自己的養蠶日記整理后寫成作文。一向反感寫作的學生在那節課上卻異常興奮,他們的筆下似乎有流淌不完的話語,一篇篇充滿真情的作文在他們的筆尖流淌,而批閱作文的我也和他們一樣經歷了一次養蠶活動,和他們同喜、同樂,一起分享著養蠶的樂趣。相同的養蠶經歷帶給學生的卻是不同的享受,盡管取材角度不同,但人人都寫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切感受。從他們稚嫩的文筆中可以看出,通過這次活動他們不僅了解了“蠶”的相關知識,而且對于語文學科中涉及的蠶的詞語、詩句,也有了深刻的感受,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蠶的喜愛之情。因此,這次活動有效地達到了一次語文綜合學習的目標。
多年的摸索與教學實踐,讓我對農村語文教學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我覺得,作為一個農村小學的語文老師,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能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新課改下教學的快樂。
第一,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放手讓我們的學生去討論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相信現代學生,不只是城市的學生,農村的學生也一樣,都有著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農村學校的老師,總認為農村孩子知識面狹窄,素質沒城市里的孩子高,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擔心農村的孩子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所以,習慣“大包大攬”。這是對農村孩子的歧視偏見,更是我們老師不自信的體現。
第二,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我們要學會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的教學實際,設計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案,并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只有豐富的知識,靈活的方法和不斷學習的精神,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如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參上的內容有限,而且很多不適合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和資料的整合上要多費些心思了。
第三,教師要善于結合農村生活的特點,引導學生發掘特有的教學資源,以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去進行教學。農村小學的教學設備有限,不是每個老師每節課都可以用現代設備進行教學,我們可以結合農村生活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實際上,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我們用心地去體察,用心地去引導學生,就會發現,農村生活,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學習語文的世界。
新課改下的農村語文教學之路是艱難而曲折的,要想走出一條適合農村教育教學的好路子,要求我們廣大基層老師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我想,凡事只要認真去做,用心去做,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