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15年以來,超過百家上市公司發布擔保相關事項公告。上市公司為子公司、控股公司或其他相關企業提供對外擔保等日漸活躍。如2015年1月1日至19日,已有易事特、中孚實業、怡亞通、新希望等超過上市公司發布擔保相關事宜公告,涉及擔保金額少則一兩千萬,多則達到幾億甚至幾十億元。
上市公司對外擔保主要是為公司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申請銀行綜合授信提供擔保,或為子公司償還債務提供連帶責任擔保,以及為上游供貨商以及下游銷售商提供連帶責任擔保等。
倉促擔保很難避免擔保決策隨意性比較大,對被擔保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資質證明缺乏充分的調查研究,對由此帶來的風險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某些擔保企業根本就缺乏風險意識。由于擔保對象除了擔保企業的控股公司以外還包括上游供貨商以及下游銷售商,這樣就更加大了擔保風險:由于不能時刻對擔保項目進行有效管理,也就無法保證按規定時間還款,從而導致擔保黑洞的出現。
擔保的風險還在于,一旦企業為其他公司提供擔保,如果貸款企業還不上款,那么擔保公司必須代為還款。尤其是上市企業相互提供擔保的鏈條中,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家企業出事,會殃及提供擔保行為的全體企業。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會突然出現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損害在投資者心中多年積累的誠信形象,不利于再融資以及長遠發展;甚至出現一家企業財務狀況惡化,導致另一相關企業出現財務狀況惡化,進而破產、倒閉的惡性循環局面。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難。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企業資質信譽比較低,根本入不了嫌貧愛富的銀行“法眼”,而企業融資渠道比較窄,所以對銀行信貸存在高度依賴。對于信貸擔保條件不夠充分但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和經營狀況正常的企業,為了彌補貸款申請企業擔保條件不足的缺陷,資質信譽高的企業擔保現象就出現了。尤其是,上市公司資質普遍較高,信用等級也較高,對銀行而言,如果有上市公司出具擔保,且承擔連帶責任,銀行就大可放心。當然,上市公司也是“有利可圖”的。
但是,并不能因為“存在即合理”這句話,而忽視其隱藏的風險。
首先,監管層要發揮其監管作用,讓上市公司的擔保行為能夠受到更多的規范和制約。實際上,監管層已經注意到并采取了一些行動,包括銀監會和證監會,其中銀監會已加大力度對商業銀行的承兌、擔保、貼現等業務進行現場檢查,對上市公司的擔保進行全面摸底。
但今年短短十幾日就出現上百家企業擔保的現象也說明了監管仍然任重道遠。監管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上市公司貸款擔保事項的信息披露,以控制其為子公司提供擔保的風險,同時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處罰的力度,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措施。
其次,如果為其他企業提供擔保的是上市公司,那么一旦擔保黑洞出現,損害的不僅僅只是企業和銀行的利益,投資者更應該擦亮眼睛。投資者可以看一個統計指標:擔保總額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如果這個比例過高,則說明上市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過大。一般來說,無論擔保對象是誰、資質如何,這個比例也不宜超過50%;超過這個比例,則說明公司面臨的風險過大,投資要慎之又慎。投資者的這一審慎行為也對提供擔保的上市公司是一個警醒——時刻有被投資者拋棄的危險。
再者,銀行也應該把好審核關,要做好風險控制,對上市公司擔保貸款資格審查更加嚴格,要求提供反擔保,對擔保對象進行限制等等。
作為事件的“主體”,上市公司也應該自律,加大自我約束擔保和投資行為,這就能夠倒逼上市公司完善股權結構,改變過去“一股獨大”、法人治理結構不理想的局面,使決策更民主科學,防止上市企業違規擔保而導致大量財務風險和訴訟風險的存在、甚至企業“翻船”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