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互動。因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課堂
在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怎樣由教學中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組織者、引導者,這一過程的展開就離不開教師的言語。
那么,何為教師的言語呢?言語不同于語言。一般來說,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聲音符號與意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一種靜態的語言系統;而言語則是指人們的語言實踐,即一個運用語言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言說行為,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言說活動。
那么,什么是教師的言語美呢?教師言語美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最佳工作效果而有效調動自身的語言素養,嫻熟恰當地運用各種言語技能、技巧,從而使語言自身的審美屬性得以充分體現。
對言語美的追求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具體說言語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美的言語是影響學生心靈的重要工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假如在言語旁邊沒有藝術的話,無論什么樣的道德訓誡也不能在年輕人的心靈里培養出良好的高尚情感來。”可見,教師美的語言必定會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下使情感得到陶冶、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境界得到不斷地提升,從而逐步變成具有審美能力和美麗心靈的健全的人。(2)教師美的言語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育專家說:“學生的信息接受和知識掌握與教師表述的清晰度有著顯著的互動關系。”教師悅耳動聽、抑揚頓挫的語言,給予學生聽覺的舒適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把學生順利而迅速地送達知識的彼岸。(3)教師美的言語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的言語水平直接反映教師思維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腦才好”。所以,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誰想得清楚,誰就會說得清楚。”基于這個道理,學生透過教師高超的言語藝術,就可以探知到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而提高其自身的思維能力,去效仿教師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續、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這必將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
任何一門學科,教師的教學言語美都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新課標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下面就結合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及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我對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言語美的體會。
一、美在環節
語文課堂的教學無疑分為以下三大環節:情境導入、過渡銜接、總結升華。一個出色的語文教師的言語美在這幾個環節上如何體現呢?下面我就一一談談我的感受。
1.美在情境導入
“導入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為導入新課而講述的一段簡練而有吸引力的話語。
我校上學期舉行過語文教師課堂導語大賽,當時引起全場教師雷鳴般掌聲的是某老師對《桂林山水》一課的導語:“‘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同學們,老師剛才所唱的是廣西壯族的民歌,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那里風光如畫,民風淳樸、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是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寥寥七個字道出了人們對它由衷的贊嘆。今天就讓我們隨同作者一起乘著木船,蕩舟漓江之上,暢游山水之間,去盡情領略桂林這令人心馳神往的獨特魅力吧!”
這個導語的設計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那“蕩舟漓江之上,暢游山水之間”的情感,相信誰都按捺不住。
2.美在過渡銜接
“過渡語”又稱課堂銜接語或轉換語,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一個知識點切入到另一個知識點、從一個教學環節轉換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時所使用的承接性語言。
去年在我校骨干教師示范課中,我教學的《秋天的懷念》,曾精心設計了如下的過渡語。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我引入了作者在《合歡樹》一文中的片段,當時是這樣過渡的:“作者越是懂得母親所說的‘好好活的勸慰,就越是無比懷念,這懷念融入了作者的生命,化作了血液。”(然后出示《合歡樹》一文)我想,這樣的過渡,道出‘融入生命,化作血液,可見作者對母親懷念之深,即便引發了學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懷念母親的心。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史鐵生很富有,母親那‘要好好活的勸慰照亮了他的后半生,使得他原本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其實,富有的不僅僅是史鐵生,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博大而無私的母愛,請同學們采擷生命中讓你感動的母愛來說一說。”這個過渡語,既總結了母愛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又引發了學生訴說母愛的欲望。
3.美在總結升華
總結升華的環節即設計結束語的環節。“結束語”是指教師在一堂課將結束時對前面的教學進行鞏固、強化和總結時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形式。
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在學生很好地感受全文之后,為了更好地起到總結、升華的作用,我是這樣設計課堂結束語的。
“同學們,我們感謝作家史鐵生,因為我們不僅從作者這蒼涼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同時還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那就是不管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境,我們都要思索為什么要好好活、怎樣好好活、要好好活出個什么樣?最后,讓我們帶著對生命的敬重去理解母愛、詮釋生命、感受生活!”這段結束語,既總結了全文,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美在意境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應該有文,否則就不能滲進學生的耳中、心中、腦中。而文即是美,只有美的教學語言才能入耳、入心、入腦。
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就是課堂詩意語言的代表。我曾經聽過他教學的《小珊迪》。王老師在讓學生充分感受著小珊迪的誠實、善良后,用充滿悲痛、充滿崇敬、充滿懷念的語氣訴說:小珊迪死了,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需要找還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個買火柴的人,誰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誰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個人,卻被小珊迪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他永遠忘不了小珊迪那誠懇的面容,永遠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遠忘不了小珊迪那雙充滿乞求、充滿善良、充滿感激的眼睛。……真是字字都煽情,句句總關情啊!在這樣的詩意語言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那熠熠發光的人文精神,更有那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
三、美在調控
新課程關注動態的教學過程,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信息傳遞瞬息萬變,有許多情況是教師備課時始料不及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洞察學情,敏銳、準確地做出判斷,機智巧妙地做出調控。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學生在感悟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時,思維停留在表面,學生說:“這個句子表現了邱少云頑強的意志和無私的犧牲精神。”理解是正確的,但不深刻。于是教師追問:我們學過的課文曾把董存瑞、黃繼光比作威武無比的鋼鐵巨人,充分表現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可是這篇課文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頭?(學生沉思)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與石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學生甲說:“邱少云像石頭一樣一動不動。”學生乙說:“邱少云像石頭一樣沒有聲音。”學生丙說:“邱少云像石頭一樣頑強不屈。”教師說:“那么,又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呢?”生:“強調邱少云在火堆里‘一動不動。”師:隱蔽在草叢中的邱少云身體并不顯眼,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呢?生:“突出邱少云精神的偉大、崇高和永垂不朽。”到此為止,學生淺嘗輒止的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在教師的誘導下,學生透過字面,走進了課文的生命,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走進了邱少云崇高的精神中。
四、美在純潔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弦,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總之,美的言語對教育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語言專家邵守義所說:“好的言語實際上就是一種生產力。”不錯,面對學生,教師的話講得得體就是感染力、講得精彩就是影響力、講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講得深情就是沖擊力。所有這些“力”加起來,就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它推動著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高效地向前展開,推動著學生向身心俱美的目標健康地成長。所以,語文教師應格外關注課堂教學言語美!
參考文獻:
岳園.從問候語的變遷看社會的發展[J].語文建設,2013(35).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