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遠
摘 要:新課改要求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對課程進行掌控,因為,課程管理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質量造成重要的影響。我們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通過課程管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對課程進行有效的管理,為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以及學習技能的發展來創設條件,這樣學生才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教師;課程管理
課程管理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個良好保障,在開展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有效的課程管理,這樣學生才能夠養成自律自信的良好品質,要學會和其他學生進行和平共處,培養學生獨立發表自己想法和見解的能力。
一、課程管理中學校存在的問題
1.管理方法古板
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老師害怕出現混亂,就會制訂出條條框框的規則,讓學生在規則中進行學習,雖然,學生按照規矩上課,整個教學流程會順暢很多,但是,這樣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就是學生不能夠真正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學習的個性受到了限制,出現討論不到位、活動放不開手腳的現象。古板的教學思維讓學生沒有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應用,而教育的意義是不但要讓學生有自律性,還要有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2.管理形式放任自流
現在的教學模式是動態管理模式,我們在開展課程管理的時候要讓學生活起來。學生如果能夠真正的活起來,可以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活躍是要有限度的,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活躍讓課程管理看起來混亂,就會得不償失。如果去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就會被扣上不尊重學生的帽子,但是如果課程管理非常放松,讓學生在進行思想表達到時候沒有控制,這樣他們不但得不到鍛煉,還容易讓學生自己的思維混亂。學生把探究性的討論課當成了課堂閑聊課,靈活的教學方式就變成了學生想怎么學就怎么學習的理由,創設的學習環境變成了學生進行放松的理由,這些都是因為老師在進行管理的時候監管力度不夠,所以會造成很多管理弊端。
二、開展有效課程管理的措施
1.老師的引導作用
老師是整個課程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開展有效課程管理的時候,可以加大老師的引導作用,比如,在開展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來進行討論,就容易出現比較混亂的情況。這個時候就要老師來進行適當的調節,比如,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性格來分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這樣就能夠架起小組討論的管控力。老師可以在討論過程中對每個小組的討論內容和討論形式以及討論紀律進行檢查,出現了問題就要和小組長進行溝通。通過這樣的組織形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掌控力,因為課堂是課程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有效的課堂掌控能力對于課程管理的意義重大。
2.開展個性化課程管理
我們在進行常規的課程管理時,同時要采取個性化課程管理措施,開展個性化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的學習方法更加靈活,比如,開展音樂、體育等藝術類科目教學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來抓住教育契機,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比如,我們在進行美術課色彩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填充顏色,比如,草的顏色是綠的,但是有的學生就是把草的顏色涂成黃色,老師就會很好奇,學生解釋說是因為秋天草的顏色就會變為黃色。還有就是學生會把草的顏色涂成紅色,老師就很好奇為什么學生要把草的顏色涂成紅色,學生說草代表生機,紅色代表希望,其實學生對于顏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把學生的思維禁錮了。
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要運用靈活多樣的管理模式,在開展文化課教學的時候也應該如此,因為,文化課的學習趣味性本身就不是很大,所以,我們要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入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現場演示,這樣學生把學習到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在進行課堂管理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秩序一定要有所保證,這樣課程管理的方式會更加靈活。
在課程管理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步提高,學習動力也會逐漸加強。在進行傳統課程教學時,我們沿用的方法都比較原始,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沿用新的課程管理模式時,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要過度放寬管理而導致課堂管理出現了混亂,還有就是在進行管理的時候,要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個性化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這樣可以讓老師能夠更好地把握課程管理的整體流程,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丁文平.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報告[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
[2]孫大興.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寫字教學研究述評[J].基礎教育,2012(03).
[3]朱春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師素質的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02).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