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現偉
摘 要:語言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客觀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行為。語言的規范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規范化語言教學意義非常重大。但是,不少學校在語文教學中很不重視這個問題,忽略了對學生規范化語言的引導。因此,規范化語言教學應當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語言;規范化;語文教學
語言規范是指使用某種語言的人所應共同遵守的語音、詞匯、語法、書寫等方面的標準和典范。語言規范化指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在某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亂的現象中,找出甚至確定大家都應遵循的規范,指出那些不合規范的東西,通過語言研究的著作如語法書、詞典、語言學著作等明文規定下來,并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方法,推廣那些合乎規范的現象,限制并逐漸淘汰那些不合規范的現象,使人們共同遵守語言規范而進行有效的交際,使語言循著一條統一的正確道路向前發展。
在偌大的世界中,有著數不清的語種。漢語、英語、法語、日語、韓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每個國家都會有相當比例的人會2種以上的語言。所以,語言對人類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我們的民族語言:漢語,卻不知不覺地“變了味”。
學生是使用漢語的一個群體,筆者認為,當前語文教師的漢語水平基本達到了普通話要求的水準,但學生對語言的規范卻不盡如人意。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內容豐富,語言優美,學生學起來也特別來勁。筆者不由地想到,讓學生自由討論,把生活中觀察的云描述出來。
生甲:“天上的那個云啊,樣兒多得很,有的時候像塊布蒙著,有的時候又像棉花糖一樣,一坨一坨的……”
生乙:“……特別是那個下雨天,硬是黑著臉跟人干,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能觀察到這些現象已經不錯了。
筆者不失時機地給他們送去鼓勵,但是,他們又舊病復發了——老是語言不“得體”。出現這種情形時,輕不得,重不得,但更急
不得。
師:“同學們的觀察比較細致,都說到了云的‘樣兒,并且還加進了自己的描述,還是不錯的。我們的課文里也寫有同學們觀察到的這些現象,作者又是怎樣描述的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來,特別是那些重點的詞語?!?/p>
生:“姿態萬千,變化無常?!?/p>
師:“那‘姿態萬千是什么意思呢?”
生:“姿態萬千就是形式多樣,樣子很多?!?/p>
師:“不錯。既然都發現云有這種特征,那么‘樣子多得很和‘姿態萬千兩者相比,哪一種說法更好些呢,為什么?”
生:“姿態萬千,因為它比較規范(即書面化些),聽起來比較文雅?!?/p>
師:“剛才提到了云還有‘變化無常的特點,同學們也描述了一下,是怎樣說的呢?”
生:“云像塊布蒙著,又像棉花糖一坨一坨的。”
師:“其實同學們說的也比較形象了,但書上又是怎樣描述
的呢?”
生:“有的像羽毛,輕輕飄。”
生:“有的像魚鱗,整整齊齊地排列……”
師:“你們看,剛才×同學的描述和書上的有什么區別?”
生:“書上的顯得規范、文雅。”
師:“除此之外,書上的描述還有沒有其他的好處呢?”
生:“書上還使用了比喻和排比,語言很‘雅,也顯得生動形象?!?/p>
學生竟然用了一個“雅”字來回答,真讓人出乎意料。我微笑著給予鼓勵:“不錯!”
師:“這兩種修辭手法在寫作和交談中都用得比較多,也比較普遍,現在又回過頭看,比喻是一種怎樣的修辭手法呢?”
師:“比喻就是把本來的物體和要比的物體有機結合,但前提是找準它們的相似性,能恰如其分地描繪事物。用好了,的確能美化文章的語言,增強說服力。剛才同學們的‘像棉花糖一樣一坨一坨的,犯了一個什么樣的毛病呢?”
生:“太‘俗了?!?/p>
同學們對此興趣盎然,我何不借此發揮呢?
師:“但‘一坨一坨這種說法美嗎?”
生:“不夠美?!?/p>
師:“那么書上用的喻體有哪些呢?”
生:“羽毛、魚鱗、羊群、棉絮、峰巒、河川、雄獅、奔馬……”
師:“你們看,這些喻體(形象)就給人以美感。我發現其實你們都非常有潛力,能挖掘出許多好的東西來。”
師:“其實要想寫成好文章,也并不像你們想象中的那么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也就是從自己的平常的語言甚至是說話開始,盡量去掉‘俗語,也讓自己的語言‘雅起來,多好啊!”
……
生活中,規范語言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它。我們也是繼承語言與文字文明的一分子,如果不想讓本民族獨特的文化變得不再是本民族的,而成了各種“文明”的結合體,那么,我們一定要盡自己的力量,讓周圍的語言與文字越來越標準,讓我們中華的文明正確地繼承下去!
參考文獻:
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語文出版社,2000.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