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蘭
每每讀古詩文,總會為那美好的山川風物、質樸的民風民俗、豐富的聯想想象、雋永的哲理深意所陶醉所折服,加之優美的音韻,或吟哦或默誦,不禁感慨萬千,古人智慧,俯仰皆拾,在古詩文中尤其突出。它豐富我們的知識,調動我們的思維,撞擊我們的靈魂,滋養我們的性情,不愧為中華之瑰寶,文化之明珠。
那么,我們現在的學生喜歡古詩文嗎?喜歡學古詩文嗎?
大概瀏覽了一下之前的調查問卷,發現有的班級大多數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古詩文的學習的,而有的班級則很少一部分學生喜歡。想來,也許與語文老師對古詩文的重視程度和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老師平時如何對待古詩文,如何教授古詩文,我們大概也有所了解。首先,對于古詩詞,有些老師是只讓學生背誦,課堂上是從不講授的;其次,對于古文,教師課堂上只注重字詞和句子的翻譯,講得滴水不漏,生怕錯過一個字一個詞,而對于文章的作者、背景以及寫作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懷則是一帶而過甚至不涉及。有語文老師很直接而坦率地說出現在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四個字:死記硬背!如此只為應試的古詩文教學,對于學生,自然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死記硬背也應是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死記硬背,如果沒有一點興趣而死記硬背,那是多么痛苦的事!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對古詩文感興趣呢?我覺得老師一定要動足腦筋,下足工夫,對古詩文有著十二分的重視。
首先,拿到一首古詩詞或一篇古文,一定要搜羅與其相關的資料,如當時社會的現狀,作者的境遇等,了解寫作的背景和作者,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詩文的內容和情感。教師有了這些準備,就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在課堂上講起相關背景和作者故事,激起學生最初的閱讀興趣,課堂藝術掌控得比較好的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聽了還想聽,欲罷不能。如此,第一個目的也就達到了,學生會很愿意帶著相關知識和問題去讀這首詩或文了。如,在教學杜甫的《登岳陽樓》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等相關歷史知識,還有詩人當時的境遇以及情懷,這些都可以設置成有趣的問題去讓學生從詩歌中去找答案,學生聽了或自己找了相關知識,也更愿意去主動讀詩。
其次,反復的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不二法則。教師自身的誦讀是必須要過關的,如果能根據古詩文內容或恬靜淡然或沉郁悲憤或氣勢磅礴地誦讀,學生必然會被感染,自然而然地跟著教師大聲朗誦,在抑揚頓挫中把握詩歌的內涵。當然,這個環節對教師的基本功是個考驗。
第三,平時注意學生古詩文的積累。如果毫無古詩文基礎,學生會越學越沒信心,所以,平時的鼓勵和積累也是相當重要的,積累也應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教師平時可以找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小古詩古文,適時地印發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學生發現自己對于這些小古詩古文完全可以把握,就會漸拾學習古文的信心。如《小古文100篇》中有很多簡單而有趣的小故事,而且大家都耳熟能詳,學生看了之后學習古文的信心大增。每個星期印發兩三篇,學生的古文基礎想必會越來越扎實,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參考文獻:
鄒霞.加強初中古詩文教學,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質[J].科教導刊,2010(24).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