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摘 要:隨著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正遭受著來自西方國家文化的不斷沖擊,尤其那些富有深厚文化內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呈現出逐漸萎縮之勢。因此,如何保護與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免遭迫害,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針對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及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生命發展歷程的記錄者,它承載著豐富民族文化內蘊。尤其作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如數家珍,但近年來,在我國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越來越廣泛多樣,當然對它的破壞也就越來越嚴重。因此,筆者認為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與利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類型,主要包括口頭的傳達與表述;傳統藝術表演;民俗禮儀、風俗、節慶;民間傳統中的關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的手工技藝幾大個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科學、藝術、經濟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其中經濟價值是其主要的價值形態,并有著區別于其他價值的獨特之處。其一是依附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并不是獨立成體的,而是通過于文化價值表現出來的。其二是隱藏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需要細致的發掘才能找到,因為它不具有獨立性,而是隱藏在文化價值中。其三是稀缺性。作為經濟物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消耗,從而導致了數量、質量與種類的稀缺性。其四是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某一群體在特定區域內,經長期生產生活實踐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由于不同區域的不同的傳承方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保護和利用中產生的矛盾
普遍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可分為兩大類,即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見證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我們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珍貴的資料,這就是它的社會價值。而它的經濟價值是派生出來的,只能歸特定文化區域內的原住民與當地政府所有。對于兩大價值所產生的矛盾主要是難以將兩方兼顧。一般認為,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對其社會價值產生破壞,但這也不是說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拒絕開發。其實,保護與開發是可以兩者兼顧的,關鍵是要傳承者將經濟訴求與廣大化訴求平衡起來。在合理開發的基礎上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
(1)施與式保護。它是通過政府資金投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保護文物的方式而進行保護,它具有見效快、效果顯著的特點,但它的劣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文化不夠重視,就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斷,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
(2)開發式保護。這種方式就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入到市場競爭中,以此增添其自身生氣,來提高它的生存能力。這種方式具有流通快、范圍廣的特點,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滅亡的困境進行有效的處理。但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就是見效期慢,風險高。若市場運行失敗,非但不會減速其消亡,更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開發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1、在經濟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缺乏重視度。這主要表現:首先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及影響缺乏重視度。其次,在社會發展中,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消亡屬于正常情況。最后是價值認識上存在不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他價值上的開發多于經濟價值上的重視。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金投入力度的不夠,造成其經濟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的開發及利用。三是開發過度情況時有出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開發中,很多時候,我們將物質文化遺產等同于其他生產資源,這就會造成過度利用而輕于保護現象的發生,從而產生破壞性開發的不良后果。
2、在經濟開發中解決問題的方案
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大力度保護。尤其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情況、不同種類、總體數量及消亡原因進行統計與分析。此外,要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延續下去。
然后,要加大資金投入。由于資金投入的不足,造成相關設施不完善,對開發效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相關政府部門,要利用多途徑加大資金投入,并積極促進民營資本投入到傳統文化的產業開發中。
接著,挖掘其文化內涵。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地域性和群體性的特點,所以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利用時,要深入挖掘其在城市中的特色,避免對其開發不夠的情況發生。
最后,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市場化發展軌道上。不管是無形文化遺產還是有形文化遺產,都應在規范的市場運作中,對其進行保護與開發,以此達到產業化經營的目的。
結束語
筆者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保護利用方式以及在經濟開發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使那些具有地域文化特點與經濟產業開發價值,以及市場開發前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明確其發展思路,對品牌可以進行科學定位,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平穩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08.
[2]王雋;張艷國.論地方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以江西省域為個案的分析[J].江漢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