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己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提供時間讓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通讀課文,讀中感悟,不斷挖掘課文內涵,并進行批注。在交流中,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或不夠透徹的,教師應該適時點撥、引領,感悟隱藏在其中的深刻內涵。下面就以幾個教學片段介紹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以達到有效的教學。
一、借助插圖、音像
插圖、音像能還原語義所表達的情景,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準確把握文章內涵。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柴》中“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一句時,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小女孩的孤獨呢?老師出示了描繪這句話的圖片,然后這樣教學:
師:同學們請仔細觀察,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墻和小女孩。
師:什么樣的墻,什么樣的小女孩?
生:一堵高大的墻和一個瘦小的女孩。
師:好呀!你讀這句話。
生:我看到一堵冰冷的墻和一個可憐的小女孩。
師:墻是冰冷的,小女孩是可憐的,你讀。
師:同學們,小女孩在墻角里坐下來,其實是想找一種依靠,但你們說這高大的、冰冷的、不會說話的墻能成為小女孩的依靠嗎?
生:不能。
師:小女孩的內心充滿了——
生:孤獨。
師:是,無比的孤獨!一齊讀。
二、巧用概述語
概述語往往有提綱挈領的特點,用好它,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學生初步品讀了居里夫人美麗端莊的形象,執著追求、勇于獻身的科學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后,老師出示“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著。”問學生:“這里的‘什么指哪些呢?”引導學生說:“她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著。”從而讓學生對全文進行回顧總結,使學生完整地把握課文的內涵。
三、對比
對比教學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教學效果和感染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句話是《為人民服務》中的。這篇文章是議論文,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細節描寫,學生體驗不到其中蘊含的情感。教學時,抓住了“而死”和“去死”進行對比品讀,學生心底就會產生對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而對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的痛恨。
師:誰能用一個字說出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
生:死。
師:說說死的同義詞,越多越好。
生:犧牲、去世、逝世、壽終正寢、架鶴西去、一命嗚呼、斃命……
師:用這些去替換文中的“死”,再讀讀句子。你們用哪些詞替換呢?為什么?
生:(略)
學生通過對比感悟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感悟了句子的感情色彩。再讀這句時,崇敬與憎恨之情如潮水般洶涌。
四、糾錯法
以誤引正,大智若愚,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七律·長征》時,其中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個難點。在初步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出示了“金沙水拍云崖寒,大渡橋橫鐵索暖”,問學生這樣可以嗎?這樣把“暖”與“寒”一調換,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思維處于積極高昂的狀態,言語也就噴涌而出,“暖”“寒”的內涵就被挖掘出來,再擴展,再延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