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木
摘 要: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學生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師生交流,教師會對學生有更深的了解,學生也可以對老師有更深的了解。通過交流,師生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很陌生,反而會更融洽,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興趣;認知;情感;更新;創新;交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知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轉變觀念,加強學習
首先,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其次,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學過的,也有些內容教師沒有學過。要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繼承與創新并重,可對教材適當補充和刪減,或調整教學順序,搜索有關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不斷積累課程資源,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帶領學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對教材知識發現、探索和運用的能力,進而具有自學能力。
二、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首先,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上要認同因材施教的要求。從教師與學生關系角度看: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愛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師生關系上“目中有人”,教師才能因材施教。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藝術家,教師勞動本身就應充滿創造性,針對千差萬別的學生特點,就要做到精雕細刻、因材施教。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育人和教學。教師應做到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所有學生相同的機會。這既是因材施教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學生做人的榜樣。不管是笨學生還是聰明的學生,漂亮的,或不漂亮的,他們都希望被關注和被尊重。因學生的基本素質參差不齊,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創造能力。
再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也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布置同樣的作業,學生在教師面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樣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數量和難度也應有所考慮,依據學生能力的差異,可以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但不能指定學生做什么題目,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相應層次的作業。
三、教師鼓勵學生自信,樹立目標
人是有著豐富情感的高級動物。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渴望與成年人交流,得到關愛。給小學生施予情感的激勵,對他們樹立自信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情感激勵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對尖子生,我們可直接告訴他,老師對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不要辜負,勉勵他不斷攀向高峰;對后進生,我們要給予特別的關注,用特別的愛幫助他們恢復信心,改正缺點。
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肯定是沒有自信的。要幫助學生找回自信,樹立目標。我會告訴他們現在換了老師是他們的幸運,對所有的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是從零開始。隨著學生高昂情緒的高漲,自信心也會隨之確立,進而樹立自己的短期和遠期目標。
四、教師關心學生,師生情感交流
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積極情感的作用,并利用這種積極情感促進教學。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重視、關懷、理解,形成學生對教師的積極情感。師生間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師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投入是一種自變量,容易被人察覺,課堂教學的反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結果,它能使教師產生情感體驗,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來激發并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要,這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忽視課后多與學生交流。通過交流,教師會對學生有更深的了解;通過交流,學生也可以對老師有更深的了解;通過交流,師生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很陌生,反而會更融洽,從而激發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特別是對知識的渴望與興趣,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