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QCC)最早由日本品管權威石川馨博士提出,是一種由工作性質、工作現場相同的人員組成的精神組圈,通過討論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持續質量改進的管理方法[1]。近年來,隨著QCC的成熟與優質護理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引入QC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護理質量[2,3]。對于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或因疾病等原因,部分病人需長期進行下肢靜脈輸液或靜脈輸注高滲營養液治療,而高滲透壓、高穿刺頻率易導致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靜脈損傷,嚴重者可出現靜脈炎[4]。為了降低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的穿刺率,提高護理質量,我院2015年1月—2015年5月實施QCC活動,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4年11月在本病區質控小組中成立QCC小組,利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定圈名為“同心圈”,寓意用心、管理。QCC共有成員8名,以自愿、民主為原則,其中圈長1名,由護士長擔任,負責圈內活動的統籌、協調和總體規劃;輔導員1名,負責圈內活動的指導推進;秘書1名,負責圈內活動記錄、資料的分析整理及原因分析。學歷:本科6名,專科2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2名,護士2名。
經過全體圈員的2次頭腦風暴[5],列出本病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個方面進行評估,最終確定“降低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率”作為本次QCC活動的主題。
將整個活動時間設定為6個月,活動實施時間為2015年1月—5月,以周為單位,每一具體步驟均有明確的責任者。
對本病區2014年11月—2014年12月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的護理記錄進行回顧性調查,每周3次不定期午間交接班前護士長質控。同時根據QCC選定的主題編制《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的影響因素調查表》,對“人、料、法、環”4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影響下肢靜脈穿刺的各種因素。
1.5.1 病人方面
長期輸液病人雙上肢靜脈條件差反復穿刺疼痛加劇、上肢針眼影響個人形象、病人自愿采用下肢靜脈穿刺補液、下肢補液雙上肢可自由活動、術后煩躁促使病人家屬建議下肢靜脈穿刺。
1.5.2 護士方面
反復上肢穿刺使靜脈條件差致使護士心理壓力大、下肢靜脈相對粗、下肢靜脈穿刺后容易固定、術后煩躁病人下肢比上肢容易固定、護士對下肢靜脈穿刺易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的認識薄弱等。
按照現況值、改善重點和圈能力,設定目標值。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根據實施前柏拉圖[6]確定改善重點為81.2%,圈能力為70.0%,得出目標值為17.5%。見圖1。

圖1 目標值設定柏拉圖
①利用科會、晨會資料解讀、晨間提問、每月理論考試等方法對全體護士培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護士對下肢靜脈穿刺危害性的認識。②加強病區內自查,質控結果列入個人績效考核。③加強病人宣教,提高病人及家屬對下肢靜脈穿刺危害性的認識。④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列入交接班內容等。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50例行下肢靜脈穿刺的病人或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共有主要原因186例次,其中病人方面、護士方面分別占47.8%、52.2%。見表1及圖2。

表1 影響下肢靜脈穿刺的主要原因(n=186)

圖2 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主要原因分析魚骨圖
每周查60例次,即每月查240例次。其中實施前(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共195例次采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實施后(2015年1月—2015年5月)共135例次采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穿刺率分別為40.6%、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7.43,P<0.05)。2015年1月—5月各月的穿刺率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Z=14.0,P<0.05)。見表2。

表2 QCC實施前后下肢靜脈穿刺率比較

表3 QCC實施前后靜脈穿刺理論及實際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分
本次QCC活動的進步率=(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100%=(40.6%-13.0%)/40.6%×100%=68.0%。目標達成率=(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目標值)×100%=(40.6%-13.0%)/(40.6%-17.5%)×100%=119.5%。
QCC活動旨在讓基層護士自發參與,使小組成員共同享有均等的自主權、參與權和管理權[7],其活動的特征是通過行動、反省、理解、行動等循環過程,解決本科室存在的問題,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從而不斷改進質量,提高護士的自主服務意識與團隊凝聚力。
本組調查顯示,長期臥床病人因上肢靜脈條件差、穿刺疼痛、護理人員穿刺水平不足及風險意識薄弱等多種因素,臨床上多采用下肢靜脈進行穿刺,其中病人方面、護士方面分別占47.8%、52.2%。現有研究證實,長期、反復下肢靜脈穿刺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獨立危險因素[8]。因此,臨床上應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研究表明實施QCC活動,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率由實施前的40.6%降低至實施后的13.0%,實施后的單月穿刺率也呈逐月下降趨勢(P<0.05),進步率、目標達成率分別為68.0%、119.5%,達到了預期設定值。
研究認為,通過推行QCC活動可有效增強圈員自發解決問題的意識,并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激發圈員積極思考、查閱文獻、制定標準、執行規范,從而促進圈員整體素質的提升[9]。本次活動結束后,小組圈員的靜脈穿刺理論及實際操作考核成績均明顯提高(P<0.05),再次證明QCC活動可有效激發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團隊的綜合素質。另外,本活動通過合理排班,安排高年資護士對低年資、缺乏經驗的護士進行一對一帶教,由易到難規范操作示教,提高低年資護士的操作能力,同時通過對病人及家屬的宣教、溝通技巧及疑難問題的處理等情景模擬,提高其心理素質及應變能力。
總之,通過QCC活動,臥床病人下肢靜脈穿刺率總體明顯下降,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
同時規范了護理操作流程,提高了護士的專業技能。但QCC活動尚處于開始階段,對QCC知識掌握程度、品管手法及形式以及時間規劃的合理性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袁琦,黃燕.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低年資護士的護理理論水平[J].護理研究,2010,24(7A):1761-1762.
[2] 林建華,盧少萍,徐永能.品管圈活動在高齡患者外周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126-127.
[3] 王臨潤,汪洋,張相宜,等.品管圈管理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價值[J].醫藥導報,2012,31(6):823-826.
[4] 肖艷,徐永能,羅春艷,等.提高高齡臥床患者PICC規范維護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4,21(24):17-18.
[5] 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2.
[6] 鐘朝嵩.品管圈實際演練法[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60.
[7] 趙云,鄒恒娣.品管圈活動對降低急診患者靜脈留置針穿刺失敗率的作用[J].現代醫學,2014,42(5):558-560.
[8] 曲鵬程.下肢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4):161-162.
[9] 管蕾.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門診藥房盤點準確度方面的應用[J].現代醫學,2013,41(7):45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