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熙 蘭國帥 張一春 潘 悅
(1.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南京 210097; 2.寧夏大學 教育學院,銀川 750021)
基于混合學習的“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及應用研究
——以“iebook制作電子簡歷”為例
王宇熙1蘭國帥1張一春1潘 悅2
(1.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南京 210097; 2.寧夏大學 教育學院,銀川 750021)
文章以混合學習的“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及應用為例,分析了其設計需求,并以微課為載體承載教學信息,設計了較為完整的基于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方案,并予以實施。最后,用學習評價方法對課堂教學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和-S平面分析模型分析,驗證課程混合式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期為師范生的“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借鑒。
混合學習;設計與實施;現代信息技術課程;“iebook制作電子簡歷”
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換句話說,就是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1]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和中小學都在努力地營造混合學習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將混合學習應用于課程的設計開發和實施中。[2]高校混合學習是為了實現技術的有效性而以學習績效為主要目標,采用績效技術和課程系統的整體設計方法,在傳統技術、教師和現代技術之間做出平等選擇的技術運用思想。[3]
目前,“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大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普遍采用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把大量的課堂時間花在了講授知識點上,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互動、操作和解決問題。[4]為此,我們通過不斷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混合學習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為此,本文以某大學師范生必修課 “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學習的設計與實施為例,來探討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學習的教學效果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是高校師范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實踐性課程。該課程是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漸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基于混合學習的“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夠將在線學習方式和面對面教學方式更好地融入到教學中,由教師帶領學生熟悉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并了解課程設計與開發的方法。本研究選取“現代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教學單元——“iebook制作電子簡歷”進行設計與實施,同時,以課堂面對面講授和在線學習為基本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基于混合學習的“iebook制作電子簡歷”這堂課的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混合學習的“iebook制作電子簡歷”的設計流程
(一)“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前端分析
1.確定學習目標
根據三維目標的分類,本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有:(1)知識目標。展示案例,讓學生了解iebook案例作品,并讓他們知道iebook能夠做成什么樣的作品;讓學生從案例中熟悉iebook的基本功能和特性;讓學生能夠陳述該作品的設計與開發過程。(2)技能目標。通過案例賞析,學生能夠分析其創意思路和設計技巧;掌握iebook工具,學會制作精美的作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完成作品;通過交流與合作,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小組協作學習,使學生互相認識和了解,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2.分析學習者特征
學習者是物理師范專業大學本科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此次課之前,他們學習過“現代信息技術課程”的基礎內容,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能夠對圖片進行美化處理,能夠剪接視頻、音頻素材,也能夠編輯文字素材等;還具備教學設計的能力,能夠設計和開發一節課。師范生在學習能力上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探究性,在學習動機上具備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形成了獨有的知識框架。作為大三的學生,他們同樣具備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適應團隊之間的協作學習。另外,他們都會利用網絡進行在線學習和搜集資料,比如:用QQ或微信等工具接收教學材料和教學任務,并進行溝通和交流;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及素材。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能力為混合學習式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3.分析混合式學習環境
“iebook制作電子簡歷”這堂課的環境包括:(1)教師—學生構成主導—主體的課堂教學與互動環境;(2)基于網絡通信工具及網絡教學平臺的虛擬環境;(3)同伴間協作交流所構成的團隊合作環境。具體而言,以微信公眾平臺或QQ群為學生布置任務和共享資源,學生實時使用QQ群請教問題,教師及時做出反饋。以網絡工具為輔的學習環境,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體系的建構并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二)“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式學習活動與資源設計
1.教學過程總體設計
這門課程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如圖2。實現一門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需要進行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習情境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是確定這門課程需要講哪些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并確定學習主題。該課程采取混合式教學方式,預先以問題驅動的形式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隨后,在課堂上采用講授法講解難點問題。學習情境是一個學習單元,能反映結構相對完整的工作過程的學習內容,所以既包括工作情境的描述,又包括工作情境中所用到的方法,如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設計與體現[5]。也就是說,分析學習情境是對教學發生的環境的整體描述。
此外,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學策略的制定和安排是這門課程成敗的關鍵,每一步都需要謹慎設計,要做到整體考慮。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6]
在分析“iebook制作電子簡歷”這個教學單元時,每個知識點與問題的設計都需要有良好的銜接,教師采用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將已有的認知結構與現有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基于混合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需要從學習動機的激發、良構問題的設計及教學任務的布置等方面展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該案例呈現了哪幾種媒體表現形式的問題,讓學生將所留意到的媒體類型分類整理。對每個人而言,信息是由感覺器官(聽覺、視覺等)進入到記憶系統中,在記憶系統中先經過短時記憶的多次重復才能達到長時記憶,而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要想將信息保留下來,就需要對信息進行分類存放,以減少零散信息對記憶容量的占有。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還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

圖2 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
2.學習活動設計
主題活動的設計是混合學習設計的核心內容。[7]主題活動的設計能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網絡資源、學習平臺、圖書館資源等)和學習環境(校園網學習平臺、微信、QQ群、圖書館、教室、機房等)進行學習,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活動可以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獲得一定的學習經驗,在本研究中圍繞課程內容開展的學習活動主要有解決問題、任務驅動、討論交流、教師講授、在線學習等。
解決問題,以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結合,從而達到有意義地學習。任務驅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歸納、總結,按內容的難易程度設定一系列可操作的、具體的任務;教師將任務分為自主學習任務和協作學習任務。討論交流,分為面對面討論和在線討論,針對某個任務或主題,小組或者班級同學相互交流。在本研究中,主要利用QQ群開展討論。教師講授,教師以講解難點問題為主,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在線學習,利用網絡查找、搜索和共享學習資源。
3.學習資源設計
本研究選取的學習資源不僅包括教師準備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案、考核標準、課件和多媒體材料,還包括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資源,其中有任務清單、微課、案例展示等,另外還有評價量規等評估工具。混合式學習資源的選取是多樣化的,教師既要有整合教學材料的能力,也要有設計媒體素材的能力。在選擇學習資源時,需考慮不同知識類型與學習資源的關系、不同學習活動與學習資源的關系,以及不同學習目標與學習資源的關系。如設計教案需采用文字編寫,操作性強的課程采用投影展示,作品完成情況根據教學目標來定,細則可以參照評價量規(如表2)。
(三)“現代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評價設計
1.混合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學習過程的評價,以成果展示、討論和交流情況、課堂活躍程度及課堂考勤等為評價依據。評價主要采用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成果展示,對小組協作完成的作品質量及設計思路做出整體評價;從小組討論和交流看出成員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和在線學習的討論情況;課堂活躍程度是根據學生上課發言情況及提出的問題來判定的;課堂考勤考查學生是否參與課堂學習。形成性評價占課程總評成績的30%。
2.混合學習中的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以最終的作品作為評價依據。具體從內容性、素材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創新性五方面進行評分。內容性表現在作品是否完整,素材性表現在媒體類型是否豐富,藝術性表現在風格是否具有美感,技術性表現在制作是否精美,創新性表現在形式是否新穎。總結性評價占課程總評成績的70%。
根據前述設計方案,筆者于2013—2014年第一學期為2011級物理師范專業一班42名學生講授“iebook制作電子簡歷”課程(2課時),開展了混合式學習教學試驗。課程包括課程導入、學習活動實施和評價測試等三個階段。
(一)課程導入
根據前述設計方案中確定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習者及情境分析,從而制訂詳細的課程導學計劃,具體在課前任務和課堂講授中展開。
1.課前任務
教師利用QQ群告知學生課程的主題和任務清單(如表1),學生在課前完成任務要求;課前一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推出關于iebook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括iebook的經典范例,具有創意的故事、物品、主意,最新的生活資訊,正能量圖文,以及iebook的基本操作展示;錄制微課。具體從iebook界面介紹、區分組件組合、導入素材并編輯、制作片頭、介紹按鈕、制作封面、制作版面內容、加入Flash特效、插入音樂或視頻等方面安排教學內容,利用錄屏工具camtasia,分別對各個知識點進行錄制,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基本都在3—5分鐘,使用camtasia編輯器對微視頻進行編輯,其中包括字幕的添加、鏡頭的剪接及導出視頻。將錄制的微課共享給學生,讓他們課前熟悉iebook工具及其制作電子簡歷的過程。

表1 “iebook制作電子簡歷”的任務清單
2.課堂講授
首先,教師展示經典案例,用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隨后對學生完成任務時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解答。其次,小組分享合作學習檔案袋(如圖3),讓學生參與到協作學習中,將各小組的作品及設計思路分享與交流,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并鍛煉學生的表達和組織能力。最后,小組成員互評,讓學生用正確的方式評價別人,形成良好的習慣。

圖3 小組合作學習檔案袋展示
(二)學習活動實施
學習活動可以劃分為課堂活動和在線活動。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習任務和問題展開,其中有課堂交流互動、回答問題、小組展示作品、分享經驗、評價等。在線活動主要有QQ群中交流與分享資源、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實時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用電子郵件及時提交作品等。
教學過程的安排是教學活動實施前預先準備的工作,學習活動實施的成功與否也取決于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因此,“iebook制作電子簡歷”課程的教學過程安排如下:1.展示兩個經典案例“個人簡歷”和“齊白石的簡介”(如圖4和圖5),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如:在“齊白石的簡介”中包含幾個主題內容?其內容的設計包含哪些素材?在制作方式上,大家有沒有發現使用了什么技巧?2.請學生回答問題,隨后,教師對每個問題做出詳盡的解答,引出課程的主要內容,如iebook界面的介紹、組件的選擇、導入及編輯素材、片頭的制作、封面的制作、版面內容的制作、聲音或視頻的插入等。這些內容的講解是便于學生回顧先前自學的知識,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3.在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預習過程中提出的難點問題做詳細的分析,并強調重點步驟。在講解完每個重難點問題后,給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練習,觀察其制作過程,記錄其制作遇到的問題。4.小組作品展示及討論,每個小組將作品展示并分享經驗,時間控制在8分鐘內。5.全部內容都講解完后,布置個人作品的要求,留出20多分鐘時間給學生熟悉iebook工具并完成個人作品(個人作品上交時間為一周以內),其間,教師幫助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課程結束后,教師采用訪談法,了解學生對混合學習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的看法。

圖4 案例作品1——個人簡歷

圖5 案例作品2——齊白石簡介
(三)評價測試
1.制定課程考核標準
按照前述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中教學評價設計,學生的成績由形成性評價成績和總結性評價成績兩部分組成。形成性評價成績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成績、參與小組活動積極性和協作完成作品的成績、課堂面對面學習討論與匯報,以及在線學習情況。由教師及組內成員綜合評價,得出學生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總結性評價成績主要根據個人的作品來評定。從學術界總結過所謂的“五性”的編制原則[8],歸納出該作品的評價量規的五個維度:內容性、素材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創新性。評價量規(如表2)所包含的評價指標和權重能影響學生的成績。在本研究中評價指標的維度是根據iebook制作特性和作品質量的好壞來選取的,能反映學生學習“iebook制作電子簡歷”的基本操作技巧,也能反映學生所達到的基本水平,還能反映學生對作品整體的感知和欣賞水平;權重值的設定根據評價量規的五個維度均等劃分,在本課程中這五個指標缺一不可,起著同等的作用且影響學生的成績。

表2 評價量規
2.成績的統計描述分析
作品情況反映了學生對混合式學習課程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本研究以最終成績為主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如下:利用SPSS統計分析42名學生的成績,得到表3的統計數據。如表3所示,有效觀察值為42位,極小值是69,極大值是92,均值是82.74,標準差是6.470。

表3 “iebook制作電子簡歷”測驗描述統計量
利用Excel統計分析軟件對42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得到圖6所示的頻次分布圖。我們將班級學生的成績劃為五個分數段:小于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大于等于90分。每個成績段分別對應的人數是0、1、13、21、7。
從成績的描述性統計圖和頻次分布圖可以看出,學生整體成績分布較為合理。

圖6 成績的頻次分布圖
3.總體特征的統計分析
通過測驗搜集到的數據,不必對每一個單位都進行研究,需采用一些適當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使之簡約化、分類化、系統化,從中發現它們的規律,掌握總體的特征,以便對其水平做出客觀的評價。利用平均分和標準差S,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樣本成績的統計特征[9]。由圖7所示-S平面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學生的測驗成績(82.74,6.47)處于第四象限,屬于平均水平較高且相對集中的狀態。

圖7 -S平面分析模型——“iebook制作電子簡歷”成績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混合學習是對現代課堂教學方式的重新定義,合理運用傳統的面對面講授與在線學習模式,以最佳的教學方式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混合學習的理念對教與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混合學習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學生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課時不足、在線學習參與度不高、無法監控資源的使用情況、公共資源受限制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一)縮短課堂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課外提前完成任務,并對其完成情況進行抽查。此外,教師通過QQ群組織討論并進行答疑,將重點、難點問題整理出來在課堂上統一解答。
(二)利用獎勵機制對在線學習進行獎勵,計入平時成績,并在全班提出表揚;對于不易理解的問題,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至少提出一個問題,發給小組組長整理。
(三)利用學習平臺來支持學習和共享資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監督其進展,幫助教師搜集學習信息及建立合作學習環境。
(四)雖然學校有網絡資源,但在實際學習中,學生經常反映學校網速慢,而課堂中大量的視頻資源都是共享在資源平臺上或軟件平臺上供學生下載使用,這就限制了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因此,應在保證有網絡資源平臺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離線課程,方便學生學習。
(五)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影響著混合學習模式教學的開展,為了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培訓工作,推薦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等,增強教師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能力,提高教師對教學軟件的使用能力,提升教師的多媒體設計技能。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Ronghuai Huang,Yueliang Zhou.Designing Blended Learning Focused on Knowledge Category and Learning Activities[Z].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2005:296.
[3]李云文,王鐵方,楊屹.混合學習如何切入高校課程——論基于混合學習的高校課程設計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6):51-53.
[4]梅龍寶,柳超,鄧安遠.大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3,(11):56-59,65.
[5]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61-91.
[6]穆肅.準實驗研究及其設計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01,(12):13-16.
[7]肖金芳,施教芳.混合學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13,(5):64-67.
[8]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31-232.
[9]李克東,謝幼如.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73-176.
(責任編輯 杜丹丹)
Research 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Base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Taking "Producing Electronic Resume through iebook" as an Example
WANG Yuxi1,LAN Guoshuai1,ZHANG Yichun1,PAN Yue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210097;2.College of Education,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China 750021)
This paper has take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base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nalyzed its design requirements,taken micro-lecture as the carrier to load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designed comparatively complete teaching plan based on blending learning mode and implemented it.Finally,the paper has don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S plane analysis and model analysis towards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tion effect through learning evaluation method and verified blending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effect,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blending learning;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making electronic resume through iebook
G40-057
A
2096-0069(2015)06-0027-08
2015-10-21
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重點課題:基于“互聯網+”的繼續教育泛在學習資源共建共享研究(項目編號:2015JSJG068)。
王宇熙(1992— ),女,湖南祁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蘭國帥(1984— ),本文通訊作者,男,河南開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遠程教育與在線教育、外語教育技術、知識可視化表征;張一春(1970— ),男,江蘇常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技術與教育應用、繼續教育;潘悅(1992— ),女,寧夏石嘴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