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潮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
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
宋潮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學系
新疆少數民族眾多,有著獨特的地理風俗特征,因此我們以石河子大學的學生為對象,調查維吾爾族和漢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自我妨礙的相關性。本研究表明民族間的自我妨礙和主觀幸福感無顯著差異;城鎮、農村大學生在對健康的擔心上的差異顯著;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對健康的擔心沒有顯著相關,與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等因子以及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相關。
主觀幸福感;自我妨礙;相關性
無情、無己、無所待、無用、不以人助天,這是莊子提出的理想幸福生活標準。在現代心理學領域,與之相對應的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SWB)是個體對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觀感受,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作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情感與認知兩種成分組成,其中情感包括較高的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而認知則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1]。主觀幸福感具有整體性、主觀性與穩定性的特點。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主要致力于研究幸福感的成分以及影響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出,人格特征、自尊、歸因、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相關[2,3]。
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又被稱作自我設限、自我設阻。Jones和Berglas于1978年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即認為自我妨礙是“在評價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選擇和行動”。自我妨礙策略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動式自我妨礙,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為策略,如酗酒、減少練習的時間等;二是自陳式自我妨礙,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揮水平的因素,如緊張、焦慮,身體不適等[8]。Harris和Snyder的研究發現,男女生都會采用自我報告式自我妨礙,但是只有男生會使用行動式自我妨礙,高成就的男生使用自我妨礙要多于女生,低成就的男女生在使用自我妨礙上幾乎沒有區別。
在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的研究領域中很少涉及民族性的研究,皮亞杰曾說過“在我們這種一定文化,一定語言特點環境中形成的心理學,如果不以必要的跨文化材料加以參校,就基本上是一種猜測。”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對各民族的心理狀態有獨特影響,對比研究維漢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妨礙的關系,可以探討出維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自我妨礙的影響因素,為大學針對不同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促使維漢大學生都能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長,為邊疆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才。
1.1.象
通過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石河子大學在校大學生,主要是大一到大三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40份,回收問卷332份,回收率為97.65%,其中有效問卷301份,有效率為88.53%。下表是有效問卷的分布情況:


1.2.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分層隨機抽樣法選取被試,向所選被試發放問卷。問卷包括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量表2個部分。
1.2.1.我妨礙量表
自我妨礙量表(SHS)采用李克特6點量表形式,各項目均為1~6評分。對每個項目,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完全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比較不同意”、“比較同意”、“非常同意”或“完全同意”。在該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試,表示自我妨礙的特質越明顯[10]。
1.2.2.觀幸福感量表的選取
主觀幸福感量表選取的是1996年國內段建華修訂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共18項對被試進行施測,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9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與0.88之間,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國常模得分男性為75分,女性為71分。
1.3.果處理
對于數據主要采用SPSS 17.0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斯皮爾曼等級相關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1.漢主觀幸福感、自我妨礙的差異

表1.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的差異
通過統計分析如上表,維吾爾族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分數低于漢族大學生,自我妨礙的分數大于漢族大學生,但民族間的差異并不顯著(P>0.05)。
2.2.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自我妨礙的差異
時值明治維新(1868年),33歲的加藤由新政府重新任命為開成所教授職并。1869(明治2)年,34歲時就任大學大丞一職。1871(明治4)年成為文部大丞。其后數年間,數次被明治政府任官授職,但皆辭職。至1877(明治10)年,42歲時由文部大輔、田中不二麻呂被任為東京大學法學部、理學部、文學部的3學部綜理(起初,醫學部綜理是池田謙齋)。1881(明治14)年有所改正,加藤成為4學部的初代總理(從此年設置學部長一職,外山正一就任文學部長)。

表2.女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的差異
男性大學生和女性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得分分別為79.12± 12.13、79.39±10.98,均顯著高于常模(P<0.01)。男性和女性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兩方面均沒有顯著差異。就自我妨礙性別上的差異,國內還沒有一致的結論,李麗蘭的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自我妨礙,鄭應霞卻發現大學生群體中女性自我妨礙高于男性。
2.3.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松弛和緊張上的差異

表3.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松弛和緊張上的差異
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松弛和緊張這一維度上的差異顯著(P<0.05),漢族大學生比維吾爾族大學生松弛的得分高。這有可能與維吾爾族和漢族家庭教養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有關。
2.4.鎮、農村大學生對健康的擔心的差異

表4.鎮、農村大學生對健康的擔心的差異
城鎮、農村大學生在對健康的擔心上的差異顯著(P<0.05),城鎮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對健康的擔心得分高,這可能與從小生活環境和對身體的看法的觀念差異有關。
2.5.我妨礙與主觀幸福感及各個維度的相關

表5.我妨礙與主觀幸福感及各個維度的相關(r)
雙變量相關表明,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對健康的擔心相關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等因子以及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相關(P<0.01)。
3.1.族差異的分析與討論
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自我妨礙總分上均沒有顯著差異,這與楊俊敏等的主觀幸福感存在民族差異的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新疆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雙語教學等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民族間的社會風俗和群體心理融合不斷加深,維吾爾族和漢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基本相同,因此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的差異不大。也有相關研究認為是中國的大學教育內容與社會有脫節,造成大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受到社會影響也較小,所以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在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中的差異不顯著。
本研究表明,維吾爾族、漢族大學生在松弛和緊張這一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漢族大學生比維吾爾族大學生松弛的得分高。其原因有可能是維吾爾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從小生活環境的差異,維吾爾族學生從小生活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環境下,往往會增加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引發心理壓力,使其在緊張度上得分高;同時,石河子市漢族人口比例較高,漢族學生對大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而維吾爾族學生由于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變動較大,相對漢族學生來說適應能力較弱,因此民族間在松弛和緊張上的差異顯著;再次,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教規,在家庭教養方式上,輩分觀念在維吾爾族中比漢族強,維吾爾族的孩子要嚴格聽從長輩的話,而漢族孩子則相對比較自由自主。
3.2.別差異的分析與討論
就自我妨礙性別上的差異,國內還沒有一致的結論,李麗蘭的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自我妨礙,鄭應霞卻發現大學生群體中女性自我妨礙高于男性。本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妨礙均沒有顯著差異,與H irt等人的研究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自我妨礙策略上沒有顯著差異的結論有一致性。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顏培玲,劉鵬解釋為對于性別差異的原因多數研究者認為是男女性的能力觀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所以這種性別差異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17]。當前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大學生的思想十分活躍,已經廣泛的接受了各種觀念,原有的各種性別差異逐漸縮小。
新疆地區地處偏遠,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發展相對緩慢,對新疆地區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經濟壓力和社會競爭壓力相對內地較小,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其他地方的影響比較小。因此石河子大學的學生對壓力和緊張的感受不強烈,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常模水平。
3.3.鄉差異的分析與討論
城鎮、農村大學生在對健康的擔心上的差異顯著,城鎮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對健康的擔心得分高。在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城鎮的自然環境比農村差,近年來城鎮由于環境污染引起的患病人數比農村多。另外,農村的學生承擔家務的時間較早,大部分沒有城鎮的學生嬌生慣養,對身體的看法沒有城鎮學生敏感。城鎮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明顯好于農村學生,城鎮學生在基本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之后,更加注重身體健康的保養,而與此同時,農村學生寧愿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或工作,對健康則沒有那么多的關注。這些可能是此研究結果的原因。
3.4.我妨礙與主觀幸福感及其各因子相關性的分析與討論
大學生自我妨礙與對健康的擔心之間的相關沒有統計學意義,人們對健康程度的看法對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的影響。而自我妨礙與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等五個因子以及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相關,即越容易自我妨礙的人的主觀幸福感越低。
Dembo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個體更容易自我妨礙,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評價高的人更少采用自我妨礙,他們更愿意采取實際行動去達到自己的目標,而自我妨礙程度高的人因為更少付出實際行動,所以成功幾率比前者小,這部分人的自信心往往會在長期的不好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打擊,因而引發這部分人的低落、失望、焦慮、緊張等情緒。他們意志薄弱,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能完成目標任務,因此會更少采取行動或更少堅持,這也使得容易采取自我妨礙者做事的精力不足和對生活的興趣減低。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外在歸因定向對自我妨礙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外歸因的人通常會從外在條件和別人身上找問題,會比較少審視自身,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客觀具體,自我概念比較低,這部分原因可能也會影響人們的主觀幸福感。
容易自我妨礙者的外歸因、自我效能感低、低自尊、低自我評價和低自我概念等特質可以都可以影響人們的情緒情感、精力、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進而影響人們的的主觀幸福感。
[1]周雅,劉翔平.大學生的性格優勢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5:536-538.
[2]張秀琴,王挺,王蓓.流動兒童的人格特征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755-757.
[3]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之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