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
摘要: 課堂教學是一門實踐藝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構建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要貫徹落實“學生為本、能力為綱”的要旨,培養和提升學習對象良好數學技能,促進“一切學生的發展”“學生的一切發展”。本文作者就如何在建構模式下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有效建構學生主體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自己的初步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建構模式;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探究
教育學認為,學生是課堂教學實踐的“根本”,是教學建構體系的重要“要素”,是評判一切課堂教學效果的“依據”和“標準”。教育實踐主義學說認為,教師構建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宗旨和目的之一,就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為本、能力為綱”的要求,其著力點是培養和提升學習對象良好數學技能,其追求目標是促進“一切學生的發展”“學生的一切發展”。筆者以為,高中數學學科作為基礎性知識學科之一,同樣須要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培養作為重要使命和根本“追求”。同時,課堂教學的“有效”一詞,其精髓和要義應體現在,對學習對象的數學學習技能和數學學習品質的錘煉和培養上。高中數學教師應與時俱進,響應素質教育號召,積極構建以學生為核心,能力為要點的生本課堂架構,運用多樣、靈活、新穎教學方式,鍛煉數學技能,促進學生發展。本人現就如何在建構模式中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學生主體角度出發,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凸顯雙邊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力軍”
教育實踐學指出,建構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學生主體始終是課堂教學活動進程的“生力軍”,始終是教學課堂講授活動的“配合者”。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主宰”整個課堂教學進程的現象,“越俎代庖”,全盤代替了學習對象的動手探知、動腦思維、動嘴表述等實踐活動,學生缺少深入參與課堂教學之中的時機,缺少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發表觀點、情感碰撞、觀點互換等雙邊時機。而教育發展學鮮明指出,課堂教學活動進程不是“相互獨立”“互不交集”的單邊、單向實踐進程,而是師生參與、積極互動、深入探討的雙邊、雙向互動過程。因此,筆者以為,建構模式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凸顯教學活動進程的雙邊互動特點,將學生主體能動參與特性、積極探知潛能、強烈表現欲望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進程中,組織學生一起參與教師開展的新知講解活動,參與教師構建的合作探析案例活動,讓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其他個體的合作等等貫穿于整個課堂之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力軍”。
如在“向量定比分點的幾何運用”考查點“已知有一個直線方程形如y=-kx-2,點P的坐標為(-2,1),點Q的坐標為(3,2),如果現在這條直線與線段PQ之間存在一個交點,試確定出這個k的取值范圍”案例講解中,教師沒有采用直接講授解題方法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是利用高中生動手探究的能動特性,采用師生互動探討為主要內容的探究式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向學生設置“分析問題條件,找出該問題隱含的數學知識點?”“該問題解答的要求與條件之間存在哪些關系?”“解答該問題關鍵之處在什么地方?”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一起探析問題條件,找尋解題思路,共同歸納出解題的方法。
二、強化實踐探究,讓學生成為數學技能的“踐行者”
建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與其他教學活動一樣,也是將學習對象的學習能力素養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和重要使命。眾所周知,學生獲取學習技能經驗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他人的直接告知,是“間接經驗”,一種是親身的實踐歸納,是“直接經驗”。教育心理學指出,“直接經驗”相對于“間接經驗”,更能夠在實踐者腦海中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跡”,且不容易遺忘,運用更加得心應手。建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活動,倡導學生主體應親身參與思維實踐活動,親身感受知識內涵由來過程,親身參與獲取解析問題方法規律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獲取和掌握數學技能的“踐行者”。
問題:已知 , 的圖像與坐標軸中的x軸不在原點的地方有一交點M處的切線為l1,g(x-1)與x軸的交點N處的切線為l2,并且兩個切線之間相互平行,已知實數t∈R,求函數 的最小值。
在該問題講解中,教師如果直接告知高中生進行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直接呈現問題解答的過程,難以保證高中生對此類案例解析方法策略等“精髓”要義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掌握。因此,教師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方式,組織高中生開展探究分析問題案例的實踐活動:
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條件認為:“通過對問題的初步閱讀和分析,可見該問題主要利用導數研究曲線上的某點切線方程。”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活動,共同探討問題解答的思路,指出:“u=xlnx可以令,然后再研究二次函數y=u2+(2t-1)u+t2-t的圖像特征,確定其圖像的開口方向,然后結合其性質求出最值。”
教師發揮主導指點作用,對學生獲取的解題思路進行點評,指出:“該問題解答的關鍵是要正確利用導數切線方程以及函數圖像的特征”。
學生個體獨立完成解答問題的書寫過程(略)。
教師組織學生“梳理”解題過程,共同歸納總結解題的方法規律。
上述案例講解中,教師為高中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實踐探析的“空間”和“時間”,將問題思路的探尋、問題過程的書寫、問題方法的歸納等,都交由高中生親自去完成,高中生在親身探究分析、親自歸納總結等活動中,對問題案例解答策略方法有了更進一層的認知和掌握,數學學習技能得以提升。
三、注重評析整改,讓學生成為自我提升的“評判員”
學生是學習活動進程的自我“裁判者”,自我“調解者”、自我 “評判者”是建構模式最為顯著的特征。教師在建構模式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高中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動反思特性,同時,高效運用評價教學這一手段,針對教學重難點、認知薄弱點和解析易錯處等“焦點”,組織高中生進行深入思考、認真反思、深刻剖析,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不足,確定行之有效的整改舉措,形成切實有效的學習習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高中生進行自我反思評析的進程中,要提供他們表達見解,表述觀點的時間和空間,讓內在的“想法”外化為具體的數學語言“符號”,促使高中生全身心的深入參與到自我反思和自我整改的實踐進程中,并鼓勵其他學生“二次”評析,進行實時的補充完善,提升高中生反思整改的成效。
如“平面向量的數量積”一節課鞏固練習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課間巡視發現,部分高中生在解析案例過程中存在“混淆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性質內容”現象。此時教師采用評價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所練習的的問題案例過程進行思考和辨析,學生反思自己解題過程,對比他人解題過程,認識到解題分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錯誤。組織學生代表闡述思考辨析的見解和觀點,并說出自己的辨析依據。教師讓學生將整改落實于訂正解題活動中,提升高中反思整改的成效。
以上是本人圍繞學生主體這一要素,對建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活動所作的簡單論述。高中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主體特性,創新教學理念,積極建構新型教學模式,組織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王海濤.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1,(06).
[2]胡啟山.例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福建中學數學,2011,(08).
[3]王思儉.建構主義理論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與思考[J].考試(高考·數學版),2010,(Z3).
[4]何青.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C].江西師范大學,2003.
■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