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通過分析英語精讀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效率低的原因,本文結合師生互動的參與式教學的方法與優勢,探討將參與式教學模式應用到英語精讀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參與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實現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英語精讀 參與式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63
English Intensiv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ZHANG Ji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nefficiency of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in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teaching, aims at stimulat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s well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knowledge so as to realize their subject positions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1 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新問題、新形勢與新要求
一直以來,英語精讀課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是一門以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于一體,達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課程。學生的語言習得情況、課程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受到本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突出強調語法講解、學習語言重難點及理解課文是精讀課常用的教學策略。這種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而無法掌握獲取知識的主動權。盡管教師備課辛苦,但收效甚微,學生的學習興趣未能得到有效地激發,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
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倡人人參與,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培養其合作精神”。①該《大綱》的制定出臺給英語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通過恰當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將學生由課堂的聽課者轉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學生則被動的接受教學活動。古語云“讀千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為精讀課教師,不僅要以“授之以魚”的方式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更要“授之以漁”地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的方式不再只是“讀書本”,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知識,將‘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教師,教學生學。
2 參與式教學模式課堂應用的理論基礎
所謂參與式教學模式,即將師生雙方置身于一個地位平等、氣氛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師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雙方相互參與、激勵協調、促進統一,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以平等參與,重視過程,完全開放的特點,②使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20世紀90年以來,參與式教學模式以其強調聽課者高度參與,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精神的特點,在西方高等教育機構中逐漸普及。自20世紀末引入中國后,廣泛應用到各類學科的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③
參與式活動是一個參與、互動、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不是等待“灌輸”的被教育的過程。④與傳統的單一教學資源不同,參與式教學模式會讓每個參與者都是教育資源,而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即受教育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積極鼓勵學習者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每一成績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各學習小組之間相互傳遞共享所學的知識信息,所有的信息最后匯總給任課教師,教師將所接收到的知識信息與教學課堂中的參與者分享,從而實現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將參與式教學模式應用到英語專業精讀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顛覆過去的“填鴨式”、“滿堂灌”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中的參與者,也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成為學習上的主人翁的樂趣以及師生共同探求知識的幸福。這種教學模式也符合現階段推行的新課程改革理念。
3 參與式教學模式在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有效調控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對教學設備要求不高,師生間在課堂上的交流可幫助學生快速地成長。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作為認知主體始終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也是其明顯缺陷。任何現代的東西都離不開傳統的積淀,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并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將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添加到傳統教學中,使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小組合作、課堂展示、形成性評價方式與終結性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參與式教學活動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課堂積極性,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3.1 小組合作
作為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策略之一,交互活動方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為英語專業大一年級,每班40人,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個體差異等因素,組建4人一組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生在本組中都承擔一部分任務,并將小組合作配合著講授式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參與交流、互動的機會較多,課堂參與程度也有所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精讀課的教學參與活動主要體現在生詞、課文學習和練習等方面。對于單詞、語言點的學習,不再只是教師逐一進行講解,組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將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重點、難點進行歸納總結,學習小組成員相互分享各自學習成果,檢查掌握熟練程度,共同進步。對于課文的學習,不再只拘泥于課文內容的學習,而是將參與式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諸如通過查閱網絡資料、相關文獻,學習本課有關的西方文化等等,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作具體的練習指導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新角度看問題,自己找到答案,多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成績,充分調動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意識。
3.2 課堂展示
單純地講解語言規則或機械地進行句型操練不能達到語言課堂教學的要求,還應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使語言學習者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立某些特定的交際場景,學生作為交際者參與其中。比如,讓學生成為一堂課的主講教師。以精讀I Unit2為例,本單元語法學習是關于時間狀語從句。講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即講解該語法知識的相關內容,每一名同學通過查閱相關書籍、網絡資源等方式收集相關知識點以備課堂講解。在講解時,由教師隨機邀請一位學生作為該知識點的主講教師為全班同學講解。其他同學在認真聆聽后可根據講授情況進行補充。在精讀課堂中,所有的小組討論成果、角色扮演都離不開課堂展示這一環節。這是參與式教學一項重要的活動,使參與者將所學習到的技能,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為了提高每個學生的參與度,筆者安排每堂課上課前安排2-3位學生進行即興演講,教師根據演講內容進行相關話題的提問,學生根據問題闡述個人觀點。即興演講一來可以鍛煉學生大膽說英語的勇氣,二來可以用于幫助提高學生聽解文章的能力。
筆者以英語精讀I中的第三單元《萬圣節背后的故事》一文為例,學生通過抽簽方式選定學習任務,即分別從節日起源、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特色食物、中西節日差異等5部分對該西方節日進行闡釋。每個小組根據抽簽的結果決定本組負責介紹的內容,小組內部按照事先的分工安排,查找資料并匯總核心內容,以交流和討論的方式形成本組的學習成果,以PPT或Role-play的方式介紹萬圣節。
3.3 課堂評價
我國的課程考試形式主要以終結性評價為主,但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等缺乏必要的記錄與考量,無法給出客觀真實的考核結果。英語精讀課程考核亦是如此。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一大優勢即評價主體多元化。鑒于此,評價主體除教師外,學生的自評也設為評價主體,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客觀。評價方式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對照預設的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和學習能力的掌握,實現學生學習績效的形成性動態評價,從而達到教學雙向調節功能。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小組合作程度、角色扮演表現、課堂展示等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的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評價處在活躍的師生課堂互動中,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釋放評價的價值。
4 總結
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在其提出之初以其能夠突出和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被動地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從機械地聽記學習知識變為自覺地探索與思考問題贏得了眾多師生的青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作為雙向教學資源,互為補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單向交流的弊端,從而最大限度的優化英語精讀課的教學質量。
注釋
①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② 藺永誠,劉箴.參與式教學方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154-156.
③ 蘇麗麗.參與式教學法國內研究現狀及評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14).
④ 彼得·泰勒.如何設計教師培訓課程——參與式課程開發指南[M].陳則航,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