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廊一圈”合作機制等不同層次的合作機制的建立把廣西帶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旅游業作為其中重要的合作領域彰顯出巨大的活力。《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2號)這一重要文件為進一步促進廣西旅游經濟全面發展提供了戰略保障。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國際區域合作,將廣西建成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和更具吸引力的與東盟合作新高地,盡快將廣西沿海打造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高地和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特色鮮明。創建之初即緊貼社會需求,培養“肯干、能干、實干”的應用型人才,歷屆畢業生供不應求,每年就業率都保持在100%,在政府部門與旅游企業界有較好的社會聲譽,擁有近百萬的導游模擬實驗室和餐廳操作實訓室等校內實驗室,與省內省外多家旅游企業建立長期實習實訓基地。
1 專業建設理念及目標
以廣西及東盟國家蓬勃發展的旅游經濟為實踐平臺,以西部民族旅游開發和管理為特色,將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成為“立足柳州,輻射廣西”的特色學科專業,為柳州及周邊地區的旅游經濟,乃至中國——東盟區域的旅游經濟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發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觀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的高素質技能型旅游管理人才。
根據柳州及廣西和東盟合作組織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圍繞一個中心,突出兩大特色,重點發展四個專業方向,著重培養四種能力的旅游管理示范專業建設工程進行建設,以行業為依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強化校、政、企、研結合辦學特色,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為廣西、西南民族地區乃至東盟國家輸送具有“四種能力”的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
——圍繞一個中心。“圍繞一個中心”,是指堅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作為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強化特色教材建設,增強科研訓練,重視社會實踐,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改善辦學條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突出兩大特色。“突出兩大特色”,是指突出“校、政、企、研”的專業辦學特色和民族旅游特色。突出專業辦學特色,即以行業為依托,建立學校、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科學研究機構四方共建,堅持專業發展與旅游行業發展緊密相連,師資建設和學生培養與政府旅游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互為提升的特色辦學模式。突出民族地域特色,即針對本專業所在區域的旅游產業面向民族地區、面向東盟,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的特點,培養適應特色區域的特色旅游產業發展的管理人才。依托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廣西旅游發展新一極——柳州,大力推進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工程。
2 專業建設與改革
為了服務于快速發展的旅游經濟,結合學院的教育發展規劃,本著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強調應用的高素質旅游人才的教育目標,借鑒其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們設置了較為合理的課程體系。具體地說,課程設置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理論課,二是實踐課。在理論課程建設方面,設置了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程,并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專業理論課程以《旅游經濟學》、《餐飲管理》為主干,設置了《旅游學概論》、《旅游地理學》、《旅游財務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文化學》、《旅游政策法規》、《旅游市場營銷》、《旅游禮儀》、《導游實務》、《旅游心理學》、《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英語》、《泰語》、《越南語》等課程。在實踐課方面,一是在校內建立了餐飲、客戶、兩個實訓實驗室,二是建立了三個校外實訓基地。這樣的課程設置,基本上兼顧了理論、實踐和合作辦學的一體化。
然而,中國旅游業經過30年跨越式地發展,走過了成熟階段,向縱深方向發展。如今旅游業發展中的新特點、新動向及新技術的應用,對旅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當與時俱進,進行適時調整,以期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在現有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要求,結合學科發展趨勢,繼續優化課程體系,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原則,將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學科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 課程建設目標
以“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為專業建設方案的指導方針。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優化課程設置。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本著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培養宗旨,完善“公共基礎課(必修)、專業基礎課(必修)、專業技術課(必修)、能力拓展課(選修)、綜合實踐課、素質教育課”六大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力求課程模塊以知識的更新、時效為前提,以職業技能為本位,突出適用性、特色性、先進性和靈活性,建立動態的、多元的課程結構和內容。
二是提升課程建設質量。進一步嚴格現有教材選用、編審制度,鼓勵選用國家面向21世紀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省部級以上獲獎教材,積極組織編寫或更新自選課程教材。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資源,強化主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穩步推進雙語教學。完善課程負責人制度,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和申報工作,全面推動其它各門課程的建設。
三是強化實踐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與內容改革,堅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體系、新內容、新方法)、促三能(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改革思路,著力改革教學內容。加大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采取引導、指導、討論、嘗試、探索交流等形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實踐興趣,不斷提高實踐課教學質量。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擴充多個企業作為實訓基地,不斷總結和完善教學實習“前期培訓——過程指導——后期總結”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做好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加強畢業論文的規范化管理,加大實踐類選題比例,強化畢業論文與創新性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盡早進入畢業論文工作,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改革教學管理體制。為了實現課程改革目標,必須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教學管理體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整合學術梯隊力量,促進教研創新團隊的建設。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聘請著名專家學者來校作相關的學術報告,選派中青年教師外出學習,提升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嚴格執行教學督導制,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教育技能培訓,構建教學團隊,促進教師整體教學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