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死刑自產生之后,都被歷朝歷代統治者視為“治國法器”,也沒有人膽敢懷疑過它存在的正當性。1764年,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首次談到死刑廢除,在此之后,關于死刑這個古老的刑罰手段是否廢除的爭論就沒有停息過。在中國刑法學界也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對死刑是存是廢,國內學者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必須要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并最終達到廢除死刑這一偉大目標。
關鍵詞:死刑;發展現狀;策略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運動中,康德和貝卡里亞兩位偉大的哲人以截然不同的觀點表達了對于死刑的不同看法。至此之后由此,世界上關于死刑存廢爭論前仆后繼。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改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實際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盡管如此,但中國基于自身的國情卻并未廢除死刑。中國目前雖然還不能廢除死刑(并非不應該,而是缺乏條件),但是限制死刑卻是完全應當的。對死刑的限制不僅僅局限在一般的限制,而應該是嚴格的限制,使中國的死刑制度能夠與世界接軌,順應世界的潮流。
1 中國死刑的歷史沿革
死刑,在中國古代最早被稱作大辟。雖然朝代不斷的更替,刑罰種類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未變的是死刑一直被保留的,并為各朝的統治者所看重。這與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息息相關,中國自古至今就有“殺人者死”的法律觀念,因而罪犯殺人后適用死刑也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此種觀點比較突出的思想流派是春秋時期的法家,它們主張“以殺去殺,雖殺可也”,從而賦予死刑以某種正當性和合理性。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中,此種死刑觀念被歷代統治奉為圭臬。
在中國古代,死刑罪名不僅繁多而且復雜,根據清代學者沈家本所作的不完全統計:“中國刑法,周時大辟二百,至漢武帝時多至四百九條,當時頗有禁綱漸密之議。元魏時大辟二百三十條。隋開皇中除死刑八十一條。唐貞觀中又減大辟九十三條,比古死刑殆除其半,刑法號為得中。”[1]
2 當代中國死刑的發展現狀
2.1 79刑法及其單行刑法關于死刑的規定
1979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刑法典。在該部刑法總則中共有4個死刑條文規定,而分則涉及死刑的條文有15個,共計28個死刑罪名。而在這28個死刑罪名中,僅僅反革命罪死刑罪名就占到了半壁天下,并且這些罪名多是備而不用的。在普通刑事犯罪中,死刑多是在殺人、放火、強奸、搶劫等罪名中適用。從1979年刑法關于死刑罪名的分布情況來看,政治色彩較濃,這是一個鮮明的特點。79刑法頒布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進入了一個社會劇烈變動的轉型時期,嚴重的暴力犯罪、經濟犯罪、新型犯罪不斷涌現。
2.2 97刑法關于死刑的修改
修訂了的97刑法對待死刑的態度更加嚴謹,在原來的死刑規定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和調整。在刑法總則方面,修改的部分主要體現在:(1)修改了死刑適用的基本條件,將79刑法的“罪大惡極”修改為“罪行極其嚴重”。(2)縮小了死刑適用對象的范圍,將原本不滿18周歲的犯罪人可能判死緩修改成完全排除其適用死刑(包括死緩)。(3)放寬了死緩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條件,但嚴格了死緩犯執行死刑的條件;在刑法分則方面,削減了破壞武器裝備、盜運珍貴文物罪、流氓罪等少數幾個死刑罪名,并且對死刑罪名適用死刑的條件進行修改和調整。
2.3 刑法修正(八)案對死刑條款的刪減
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刑法修正(八)案中對死刑的罪名又進行了刪減,取消了包括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等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我國死刑罪名總共68個,而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卻占44個。刑法修正(八)案削減的13個死刑占刑法總罪名的2.9%,占死刑罪名19%,占非暴力死刑罪名的29%。[2]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原有的68個死刑中44個為非暴力犯罪,非暴力犯罪設置的死刑數量明顯過多,應適當削減。削減的13個死刑占死刑總數的 19%,削減之后能夠明顯減少我國死刑數量。削減13個死刑均為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等于削減了1/3以上的非暴力犯罪死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刑法修正案八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我國當前國家的法律政策。
2.4 刑法修正(九)草案擬取消的死刑罪名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初次審議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擬對9種罪名的刑罰規定作出調整,取消死刑。刑法修正(九)草案刑法修改擬取消死刑主要包括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等9個罪名,該9個死刑罪名均屬于經濟性非暴力犯罪,對于該類犯罪盡量少用并慎用死刑是大勢所趨。
3 中國死刑控制的策略
死刑的改革,應當從立法上、司法適用上以及執行上全面控制死刑適用,不論缺少哪一方面的力量,中國的死刑改革都是不徹底的。
3.1 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的削減
經濟性非暴力犯罪在世界其他國家適用死刑甚為罕見的,而中國恰恰經濟性非暴力犯罪適用死刑的較多,因此對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的削減是理所應當的。正如偉大的孟德斯鳩所說的,任何超越絕對必要性的刑罰都是暴虐的。經濟性非暴力犯罪中廢除死刑,其優點主要體現在中國有很多貪污賄賂犯罪的人逃亡在國外,而想將這些人引渡回來,需要外國政府的協助,可由于我國對該類犯罪仍設置死刑,導致“同罪不通罰”,阻礙國際刑事合作。
3.2 擴大死緩制度的適用范圍
死緩制度的設立初衷是為了限制死刑的適用。例如高銘暄教授指出:“死刑緩期執行是我國刑事政策的一個重大創造,是貫徹“不殺”政策的重要方法。死緩制度有力地說明,我們國家對那些有死罪,但還不是非殺不可的犯罪分子,沒有放棄對他們進行改造的一線希望,這就可以把死刑的適用實際上縮小到最小的范圍。[3]死緩制度是結合我國國情而設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中國在死緩的適用和執行上也已經形成相對比較完備的制度,應當充分發揮這個現成的制度在控制死刑方面的作用。
3.3 完善死刑的復核程序
我國的死刑政策一直貫徹“防止錯殺”,并且將其貫穿于我國死刑政策的始終。但如何防止錯殺?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報障,所以應當完善我國死刑的復核程序。又該如何加強死刑復核的力度?首先,應保證控方和辯方更多的參與到復核程序中來的,而不僅僅是法院控制死刑復核的全部操作。其次,加強監督,完善死刑復核程序。中國的死刑復核程序現在多數是在秘密的情形下進行的,缺少公開性,使得不能達到死刑復核程序的真正目的。而解決這一問題,應當通過加強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院的監督,從而杜絕法院的任意行為。
參考文獻
[1]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2028.
[2]趙薇瑋.我國死刑存廢之回顧與發展--以刑法修正案八為視角.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0.
[3]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75.
作者簡介
戴瑩瑩(1989-),女,漢族,安徽銅陵人,四川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