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曄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儒道墨三家,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下,它們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對象,因此指向不同的文化導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因此,作為文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應當是變化發展的。 因此,當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不同的歷史任務時,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相結合。革命時期,主要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導向即墨家思想相結合;革命結束,共產黨進入執政階段,就逐步轉向主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執政文化導向即儒家思想相結合。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雙向互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過程的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墨家;儒家;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也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我們可分別稱之為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文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兩個層面的含義是緊密相連、互相統一的。
學界外通常將中國傳統文化歸并于儒家一家,但這并非客觀歷史。中國的文化在先秦諸子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作為中國文化的儒道墨三家都在當時有很高的人氣,在馬克思的視野下,即這三家都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的發展或是階級統治帶來了導向作用,合理反應了當時的利益對象要求,并定型了中華名族的文化性格,但直至近代以來,仍然離不開這三家。《莊子.天下篇》對先秦學術流派的論述一直具有代表性。“篇中一唱三嘆者,惟孔、老、墨三家,實能知學界之大勢”。由此可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能只傾向于某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分階段,分流派。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因此,作為文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也應當是變化發展的。當我黨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歷史方位、面臨不同的歷史任務時,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導向相融合:在革命時期,主要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導向即墨家思想相融合;當革命勝利以后,我黨進人長期執政的歷史階段,就會轉向主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執政文化導向即儒家思想相融合。
1 馬克思主義與墨家思想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在革命時期主要是與作為中國農民革命文化導向的墨家思想相融合"其理由主要有:
1.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對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的繼承與發展。毛澤東經常將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革命與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聯系起來,他把太平天國納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范圍,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革命的開端,中共繼承并進一步推進了太平天國等農民革命的歷史使命。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他將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實現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作為中國革命的第一步,認為中共先要完成一百年來太平天國等革命斗爭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才可能去進行第二步即社會主義革命。關于我黨與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的歷史聯系的論述,在毛澤東的著作中比比可見。
2.馬克思主義與墨家思想相融合是中國革命實踐的必然選擇。無產階級政黨的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中國農民階級革命的文化導向是墨家思想,兩者必須相結合。如果單純按照墨家思想,那只能是純粹的舊式農民戰爭,不可能達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境地;如果單純依靠馬列主義的本本而不注重與中國農民戰爭的實際相結合,那只能是膚淺的教條主義,不可能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此點已為中國革命實踐所證明。
3.中國革命的特點是發動并依靠廣大農民武裝奪取政權,以武裝的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墨家鼓勵引導農民為生存而進行暴力革命,這是中國農民階級的革命傳統。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只要一提到武裝斗爭,實質上即是農民戰爭,黨同農民戰爭的密切關系即是黨同農民的關系。”?
4.黨的許多優良作風,是無產階級革命精神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的墨家精神相融合的產物,其典型代表即為延安精神。延安時期我黨深人研究并大力倡導墨家思想。延安精神所體現出來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的自我犧牲精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代表中國勞動人民美德的墨家精神在馬列主義指引下的升華。當然,在革命的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同樣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其他諸家相融合。比如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書即吸收了儒家個人修養的理論"但在此階段,總體上儒家所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無法與墨家相比。
2 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結合
革命結束,共產黨進入執政階段,馬克思主義逐步轉向主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相結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執政文化,我們應當更好的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繪出藍圖,找出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自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后便被提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歷來被認為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最成功的經驗,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這一官方思想對中國文化討論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兩次偉大的革命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這里的“中國實際”
包括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儒家思想會通。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改造儒學的過程,其實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即是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必須經過中國化過程方能對中國社會產生作用。而“中國化”就包括能動地吸收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從而使自身帶上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而在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需要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相結合。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宏觀上儒家思想已經不再發展,而馬克思主義在一代又一代的領導人努力下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但是每一次的發展都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可以作為我們轉變執政方式可供選擇的傳統文化資源主要理由是:儒家講究穩定,而執政首先需要的就是穩定;儒家講究中庸,能夠兼顧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與中國傳統其他諸家相比,儒家作為必要勞動需求者與剩余勞動占有者的利益調和者,更能兼顧和包容各個不同階級的利益,調和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
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人類社會一個根本性問題。只有調和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占有關系,才能比較合理地確定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分配比例,才能比較合理地分配社會總產品,才
能比較合理地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對剩余勞動的分配首先是在初次分配領域進行,而后通過國家財政進行二次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則注重公平,主要是對初次分配的矯正。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歷史階段,社會矛盾主要集中于社會各階層! 各利益群體對剩余勞動的爭奪"因此,只有對剩余勞動進行合理的第二次分配,才能使剩余勞動的分配更加公平,社會也才會和諧。④
有什么樣的文化導向,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操作。政治操作包括革命與執政。革命文化一導向引導人們進行革命和階級斗爭,執政文化導向則引導人們轉向長期執政。只有先實現文化導向的轉型,才有執政意識的覺醒,之后才有執政理念的轉換,才能實現執政方式的轉變。黨在局部執政的革命時期,以尋求多數人生存為目標的執政方式,在革命勝利和政權鞏固后,就要及時轉變,不能照搬或套用到全國范圍內,因為此時的黨已經不是革命黨而是執政黨,已經不止是要維護多數人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須實現多數人的發展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
由此,我們的現代化路徑也就自然地由“富國強兵”向“富民強國”轉變。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及具體設想就已經包含了富民強國、藏富于民的思想。他說的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即先解決多數人的生存和先實現一部分人的發展;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即剩余勞動的分配要公平合理,不能僅僅是少數人占有剩余勞動,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以多數人的貧困為代價;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即社會大部分財富不是集中在國家,而是由社會最大多數成員享有。江澤民指出:“解決收人分配中的突出問題,要從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制度,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注重效率,反對平均主義;也要講求公平,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正確處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個高收人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人人群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⑤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體現了同樣的追求。從毛澤東對“大同”的追求到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江澤民的“執政為民”、“ 以德治國”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進程中,從墨家革命文化導向到儒家執政文化導向逐漸轉型的趨勢。當然,墨家美德在長期執政階段仍應繼續保持,因為這些美德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必需。
3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
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 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處理好古今關系、中西關系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發展,走向現代化。
3.1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指導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上形成了農業經濟為基礎、宗法為紐帶、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體系。近百年來,中華民族面臨外患內憂,為了適應中國革命建設的需要,確保民族文化特質,維持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實現民族的獨立與振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成為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努力的目標。傳統文化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上進行的。鄧小平曾經說過,“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 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⑥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中國傳統文化是優劣兼具的矛盾統一體,既有積極、進步、開放的一面,也有消極、閉塞、因循守舊的一面。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和創新,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⑦
3.2 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社會現實發展的必然需要。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不僅使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 也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群眾基礎和精神動力。
首先, 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傳統文化中不僅有著本民族獨特的表達方式,也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傳統文化現代化更好的詮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以發展的眼光提升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掘并整合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⑦
其次,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實踐主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離不開群眾基礎。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期,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精神價值取向逐漸表現為獨立性、多樣性和差異性。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文化的精神激勵功能和教育塑造功能,有利于維護思想領域的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國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態各方面的沖擊。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文化實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認識和思想水平,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確保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良好的群眾基礎。⑦
第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提供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推動民族的發展和興旺,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江澤民指出:“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中華民族目前所處的時代環境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互動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助于繼承、培育、弘揚和升華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精神支撐。⑦
參考文獻
1、《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許全興,黨的文獻2009年第三期
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頁
3、《儒學與中國現代化》王永祥,潘志峰
4、《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研究的現狀》賈紅蓮,2003年7月
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簡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頁
6、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淺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互動關系》 任培秦,杜濤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理論月刊2011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