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華
【關鍵詞】發現學習 認知 建構
基礎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007-02
發現學習法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布魯納(Jerome S. Bruner)在美國60年代學科結構運動中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吸取杜威、布魯納等美國一大批教育家的課程改革經驗,發現學習法或探究學習法作為一類學習方式被大力提倡,尤其是在綜合實踐課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國內不少研究者或一線教師從學習方式轉變的角度,認為新課程改革即是從傳統的接受學習轉向發現學習,這種籠統的理解對影響學生課程學習的身心特點等因素重視不夠,勢必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的原義進行解讀,并借助學界對發現學習的反思經驗來探討發現學習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一、“發現學習”概念解讀
當代發現學習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布魯納。在其名作《教育過程》一書中,布魯納認為學科結構、學習準備、直覺思維都與一個中心信念相關,即“無論哪里,在知識的尖端也好,在三年級的教室也好,智力活動全都一樣。一位科學家在他的書桌上或實驗市里所做的,一位文學評論家在讀一首詩所做的,都是屬于同一類活動。其間的差別,僅在程度而不是性質。學習物理學的小學生就是個物理學家嘛,而且對他來說,像物理學家那樣來學習物理學,比起做別的什么來,較為容易。”布魯納認為教師“可以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它”。在布魯納看來,學生的學習與科學家的探究性質相同,都是發現式的,教師應在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心理順序間尋求平衡,按學生自己直覺事物的特殊方式來呈現學科的基本結構,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自探索或發現事實。
布魯納在該書中提供了運用發現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蘊藏于材料中事物相互聯系規律的相關案例,認為發現學習可以在數學、物理學這樣的高度形式化的學科中使用,也可以在社會學科中使用,但發現學習耗時較多,應該與其它學習方式方法配合使用。
二、對發現學習理論的反思
在實踐中,結構主義課程的理論基礎遭遇了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遠未達到預期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結構主義課程范式及其提倡的發現學習方法提出了許多批判性的意見。
(一)認知心理學派學者的觀點
認知心理學派學者認為發現學習理論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過于強調學生的“發現”,夸大了學生自主發現的能力,忽視了教師系統講授的作用;二是發現學習方法適用范圍有限,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認知發展階段各不相同,不是所有學生都適用于發現學習;三是從發現學習的內容來看,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發現”;四是發現學習在學校教育模式下耗時較多,不利于短時間內集中傳授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
(二)社會建構主義學者的觀點
隨著近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發現學習又得到了重新提倡。一些持社會建構主義立場的研究者認為發現學習“失敗的原因不是不應該讓學生去效仿科學家去發現和探究,而是在于‘模仿得還不到家,沒有抓住科學家知識建構的實質”。在他們看來,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并非某個科學家的個人行為,知識發現的社會性和公共性是必須強調的。而且,技術(工具)并不是無足輕重的,而是實現學習目的的重要條件之一。社會建構主義者樂觀地認為互聯網的出現為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帶來了希望與活力,也為發現學習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如何應用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改革運動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為課程理論和實踐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當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有關發現學習,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思考,例如:我國當下課程改革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是否應考慮進去?我國課程改革的實踐和理論傳統有什么獨特性?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發現學習方式與其它學習方式能否互補,怎樣才能互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第一,應該重視我國社會文化背景對于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布魯納在《教育過程再探》中說:“教育不是一個與社會無關的中立性題目,也不是一個孤立的題目。教育是一個深刻的政治問題。”他也承認結構主義課程范式“同其他一些更實用的、更有政治性的、更為‘傳統的觀點相比,確是過于偏重認知方面了。”以此審視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我們應高度關注產生于當前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比如農村留守兒童上學問題、城市外來務工子女上學問題等等,這些本質上是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問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第二,應該分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傳統具有什么獨特性。布魯納曾在1977年版的《教育過程》的序言中說:“馬克思主義抨擊本書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一種形式。”的確,我國80年代對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的評價也抱著這樣一種觀點,當時,發現學習背后的經驗主義哲學認識論基礎是很難被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擁護者所接受的。時至今日,我們應如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就不同的哲學認識論尋求理解和契合,這依然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教育學界已對發現學習有了全面的認識,并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對發現學習理論有所揚棄。發現學習已被納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教育學理論體系中,與傳統的接受學習模式共同支撐起學校課堂教學。
第三,必須認識到多種學習方式需在理解的基礎上尋求互補。在我國,發現學習理論曾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思想而被棄用,但現在又出現另一種片面現象:許多教師言必談發現學習,卻不對應用發現學習理論的具體條件作分析。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Dauid P.Ausubel)曾就此強烈批評發現學習的盲目倡導者。筆者認為,學生的習得性知識類型、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社會對課程的要求、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等都是教師在選擇運用學習方式時應重點考慮的因素。因此,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個體探究學習與共同體學習不是互斥關系,而是相互配合的互補關系。只有消化吸收多種學習理論的成果和經驗,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才能走向深入,有效教學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第四,應當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發現學習的重要手段。就發現學習而言,在科學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安排探究環節十分必要,但是絕大部分中小學不可能有也沒必要有自己的“實習場”,有限的學習環境限制了某些探究活動,使一些探究活動不能充分進行,尤其是那些實地探究較為危險的學習項目,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的技術參與,比如利用計算機模擬和網絡遠程教學來實現,如國內的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項目、中央電教館-甲骨文ThinkQuest項目等就取得了一系列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向人們展示了基于技術的共同體學習的美好愿景。所以,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我們應恰當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和改善發現學習的環境,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在應用發現理論時,我們應關注社會文化背景與課程改革理論傳統,注意增進多種學習方式的互補關系,發揮新技術在課程改革中的帶動與支撐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將發現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推動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重點課題“廣西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支持的項目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立項號:143721917)階段性成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