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農村社區治理需要信息化的推動,信息技術化進入農村,融入并且充實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并且當利用信息技術成為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方式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信息技術正在非常迅猛速度改變著農村社區的從內到外的社會環境。為此,需要對原有的治理模式進行相當的調整或者改變。當然,治理模式的調整或轉型也是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的需要。并且應該著重推進農村的信息化建設,以更好地促進農村信息化的社區治理。
關鍵詞:農村社區治理;農村信息化;應用;研究
一、對農村進行社區治理的必要性
(一)鄉村社區治理的基本原則
鄉村社區的建設應當更加充分的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果,重建和變革鄉村社區基層社會及相應的管理體制,推進鄉社區公共服務機制改革,整合資源,完善服務,城鄉一體,形成鄉村社區政府公共管理與鄉村社區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動,并且進一步促進鄉村社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鄉村社區治理要以實現社區居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善民生要求出發建設發展鄉村社區,不斷的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的保障社區居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社區居民,讓鄉村社區居民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和工作。
2.因地制宜的原則
各地要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劃分布局鄉村社區,并且要"按照社區基本含義,應當以自然村落為基本單元組建劃分鄉村社區"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并且在同一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不同,自然村落之間條件也各自不相同,因而在劃分組建鄉村社區時,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3.資源整合的原則
鄉村社區治理與建設是一項巨大的鄉村社區管理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撐,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或者社區居民自籌再或者社會力量支持,無法滿足鄉村社區治理的需求,只有把所有資源有效整合起來,才能確保鄉村社區治理-與建設的總體推進。
(二)遇到的問題
1.鄉村社區布局整合存在誤區
在鄉村社區治理中,以地理或行政層級來劃分鄉村社區治理范圍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應根據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價值取向以及生活習慣來重新規劃布局形成不同文化與民族風格的新型鄉村社區。
2.鄉村社區人才與領導者能力的培育嚴重缺失
目前優質人口外流讓鄉村社區人力資源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巨化,同時也導致了鄉村社區公共管理和社區自治人才嚴重缺失。使得沒有人才可用的局面,比比皆是。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去建立良好的鄉村社區培養人才的機制,并且肩負起振興農村社區,并且可以向更高更大更遠目標發展的歷史重任。
3.公共服務與公共設施投入明顯不足
鄉村社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當地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同時也使得鄉村社區的各個方面與城市社區相比都相去甚遠,尤其是在生產生活條件與城市相比差距更是越來越大。
二、農村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一)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當前,我國提供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的主體有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社會企業、民間組織等。政府管理部門往往對于信息服務的整體體系建設和政策法規制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則是為了盈利的目的產生和傳播信息。他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我國的農村信息服務供應體系。我國已經為實現農村信息化,建立了基本的信息服務體系。
(二)信息網絡體系初具規模
目前,整合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網而形成的“三電合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全國已擴展到100多個縣。部分省市通過建立縣、鄉、村三級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了信息服務體系。信息網絡的體系已經有了一個初級的規模。
(三)信息資源整合速度加快
從中央層面看,組建了由22個部委參與的農村信息資源整合工作班子,開展信息資源摸底調查,已經初步的掌握了資源的分布狀況,并且建立了17個部委間的涉農信息資源交換制度,各地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工作開始走向更加深入的程度。為提高信息傳播效率,有關部門與單位先后組織籌建了中國農業科技服務網、“信息扶貧網“等涉農網站,并建立了大型的農村科技資源數據庫。
三、信息技術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第一,可以快速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農村社區的種植業常年顯現出種植跟風的現象,種植人員為了降低有可能帶來的經濟損耗,習慣于跟風種植,表現為別人種什么我也種什么,使得種植結構日漸趨于同一化。為了保證種植者存在差異化種植,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是很重要的解決手段。
第二,可以提供更多的專業種植知識和種植技術。現在農村已經具備了網絡軟硬件等基礎設施的條件,但信息化沒有普及,網絡沒有被很好的使用,關鍵在于農民還缺少相應的利用網絡搜尋所需信息的意識,同時,由于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導致大多數農民只能向有文化的青年人請教,再向別人推廣,效率較低。但不可否認的是,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可以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
第三,可以擴大知名度,為更多農產品的銷售拓寬銷路。眾所周知,農產品一向擁有“綠色”、“健康”、“純天然”等標簽,但大部分農產品都只是在周邊城鄉之間流通,且銷售渠道單一,致使,無法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第四,可以使得財務、村務的公開化程度有所提高。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改變原有的手工記賬引入財務管理軟件,同時將農村各階段的收支情況全部公開在網上,讓村民可以清楚的知道本村的財務收支,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
第五,可以使農村社區管理者通過運用信息化系統及時獲取國內政治、經濟、社會信息等資訊,這對農村社區內部管理的各環節,如社區規劃、村干部的觀念、工作管理方式等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四、信息技術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應用指向
農村社區建設承載著農民生活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歷史使命,在信息化成為重要的時代發展趨勢與發展動力的背景下,農村社區建設中,必須要把信息技術系統應用到農村社會的各個層面,把信息融入農村社會的機體當中去,讓使用信息技術成為農村社會的風俗與習慣。
(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應用
農村社區經濟主要由農業、鄉鎮企業等服務業構成。從現在來看,農業信息化得到了較多的關注,農民也逐漸認識到了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比較注意通過各種信息手段收集政策、種植技術、農產品交易等方面的信息。農村社區的商業服務業基本都以個體經營為主,規模較小,但在內部也可以建立簡單的信息系統。對外則可以通過電視、電話、互聯網及時了解各種政策、商品信息、最新的市場動態,及時知曉外部世界最新的產品與服務的相關信息,做到同步更新商品與服務的內容,既可以更好的服務社區居民,又可以促進產品與服務銷售,提升經營效益。
(二)在村政管理改進中的應用
農村社區的基層管理也應該遵循效率與民主的基本價值取向,信息化在其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就工具理性的角度看,通過基層鄉鎮政府及村“兩委”的內部辦公、公文往來等政務環節的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建立有關社區居民及社會信息資源庫可以提高社區管理的針對性,通過運用信息系統可以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三)在社區文化發展中的應用
數字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文化獲得了一種新的形態,幾乎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轉化為數字,由此,文化傳播過程可以由過去的人流和物流轉變為數字流。同時,互聯網絡的“時空壓縮”功能,可以將數字化的文化資源進行遠距離傳播,根本解決了文化生產者和文化消費者的場域分離問題。互聯網還以網絡邊際效益遞增特性形成的技術成本優勢,極大的降低了文化獲取成本,為向農村及時性、大容量文化輸入提供了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
五、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措施與對策
(一)增加對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大資金投入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因為規模小、投資分散,中央和各省難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去落實。可以考慮采取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的辦法,中央政府下撥資金專款專用,而且規定地方各級政府必須追加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資金分攤的具體辦法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狀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信息化建設資金以公共財政為主,有利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
(二)加快農村信息資源整合與技術研發
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信息共享平臺和公共數據庫,推動農業各行業和其他涉農部門資源整合。通過平臺上移整合資源,建立地區信息中心平臺,采取一網多用、一機多用、一站多用途徑,整合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積極鼓勵科研部門、院校和企業研究開發低價位、易推廣、簡單實用的信息技術產品,為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三)因地制宜,增強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工作能力
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搞一刀切。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堅持以推行計算機網絡化為主,拓寬信息提供的范圍與提高信息的質量,促進信息傳播的多樣化和信息服務的多樣化;對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堅持以基本的信息傳播為主。同時,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約束。目前信息技術和應用主要針對城市居民,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農村和農村信息化要求,而且信息的不對稱和農村應用水平的制約,使得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面對城鄉差距。
(四)增強面向農村信息服務的針對性,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各類信息服務組織要針對農民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要加大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力度,實現提供信息和需要信息的無縫對接,改變信息服務和信息需求脫節的現象。由傳統的以面為主提供信息轉變到以點為主提供信息,堅持點、面有機結合,構建信息利用新模式。要做實信息服務的基礎性工作,要加強信息的收集、篩選和甄別,加大對信息深度加工的工作力度,多給農民提供經過信息過濾、加工成熟后的信息,多提供有一定信息深度的優質信息,多提供專門化系統性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吳倚天.信息服務:三農信息化的核心[J].信息化建設,2009, 4: 16 -17.
[2] 張新紅.新農村信息化現狀與建議[J].中國信息界, 2007,8: 23 -26.
[3]曹再興.讓農村社區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J].鄉鎮論壇,200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