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華勇
摘 要:始于07年的金融危機對公允值會計的存亡形成了一個巨大挑戰,很多業內人士就此推測其在運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效應,并且認為這種順周期效應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鑒于此,本文基于資產負債表視角,就國內外人士對公允值順周期效應的研究作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在此基礎上,從管理層面和會計層面就應對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策略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資產負債表視角 ;公允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策略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機對公允值會計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和考驗。經過這次危機,很多業內人士人認為公允值會計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效應,而公允值會計的這一順周期效應則是引發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它不予提倡。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順周期效應就是衡量經濟波動水平和經濟數量之間關系的一個較為專業的用語。順周期效應,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影響金融穩定性以及金融波動水平的一種機制。但是,站在客觀的立場,基于資產負債表視角,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則體現為對所有權益穩定性的影響和作用,鑒于此,銀行和相應的決策者之間才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衡狀態。
一、基于資產負債表視角,國內外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研究成果
在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就有學者就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查和了解。雖然,基于當時的發展情況,就某些方面而言,這些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對于它所帶來的影響力,業界人士是很難否認的。在金融界,就公允值的順周期效應來說,一些專家對其產生的依據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當然,也有學者根據實際情況的發展,就公允值會計對財務波動性的影響進行考察和研究。在這些研究成果中,比較典型的有Bath的《公允價值和財務波動性》,這篇文章是研究公允值會計和財務波動性影響之間關系的經典之作。文章把重點放在了公允值會計對財務波動性影響所體現出來的三大特點上。就國內而言,學者黃世忠就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個梳理,以此為鑒進一步對公允值會計誘發順周期效應的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并且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黃世忠就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對政府部門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并提出了解決意見,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可實踐性。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轉變研究角度,討論公允值對報表數據的波動是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08年,Plantin利用機制分析法,就當時的歷史成本法和成本會計進行了對比,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了簡要的分析。分析表明:成本會計對市場波動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是這也是建立在外部環境支撐的基礎之上的。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成本會計能夠有效的捕捉到市場信息,但是,這也使得一些無關因素的融入,從而增強了波動性。總的來說,國內外對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成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產生了實際的效用。
二、基于資產負債表視角談應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策略
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金融界的各種糾錯機制紛紛應運而生,金融界人士以及相關部門對此作出了回應,從中汲取教訓并從政策層面上提出一定的應對策略。綜合這些策略可以發現,這些策略的目的都指向了降低公允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方面。就此而作的研究報告中,FASB、 INSB、 FSB、 MF和英國金融監管局對順周期效應問題分析的較為全面。在應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策略研究報告中,可以分為監管和會計兩個層面,不同層面的策略研究都有各自的利弊,值得去深入探究。
首先,會計層面上的策略研究。這個層面上的研究策略以FASB 、INSB的分析為代表。主要包含以下內容:①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進行完善。其中含有兩種做法:其一,改變金融資產四分類的做法,轉而變為二分類。金融資產中,把合同收益作為基礎進行管理和呈現基本貸款特點的以攤余成本的標準對其進行計量,除此之外的計量則依照公允價值。其二,把公允值計量深入到所有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資產中,以此來緩解一系列因素影響下的金融業績波動。②對現行的貸款減值計提方法進行改變,用“預期損失模型”來代替“已產生損失模型”。③對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類。在少數發生風險的情況下允許對原本按公允值計量的一些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類,。④剔除市場價格,轉變為內部估值。在一些情況下,經濟市場的流動性會出現靜止或缺失,鑒于此,一些特定的金融資產會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因此,相關管理層如果認為這些市場價難以體現出金融資產的真正價值時,可以允許內部估值。⑤對資產減值中的一些非信用因素進行剔除。對一些特定的金融資產來說,去除減值測試中的一些非信用因素對公允價值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其價值進行低估。或者采用另一種方式,公允價值受到一些非信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價值變動,在基礎上,允許把它列入其他方面的綜合收益而非當期的損益中。
其次,管理層面的策略研究。這個層面的研究以FSB 、FSA、 MF為代表,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對杠桿比率的上限進行一定程度的設定,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一些金融機構因為過度舉債,從而受到由于金融資產公允值波動的不對稱而產生的消極影響的局面。②對風險計量方法加以改善。對風險計量方法進行完善,要對VaR的觀察期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展,并且在一定基礎上為其加以壓力測試的輔助手段。③在資本充足率彈性方面,要進行相應的提高。這種策略要從不同的金融周期來看,首先是繁榮期,這個時候要對資本基礎的認定標準加以嚴格化的處理;其次是蕭條期,這個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資本基礎的認定標準進行適當的放松。④就以往的經驗來看,資本監管太過于依賴會計數據,而管理層面的策略中就要對這種依賴性進行弱化。這樣做的效用有兩個:首先,公允值會計的估算誤差波動會隨著這種依賴性的弱化而減小;其次,由于混合計量的波動,金融波動會隨之被放大,這種緊密相連的潛在效應也會隨著這種依賴性的弱化而降低。
三、結語
總的來說,在此前的金融危機影響下,公允值會計的存亡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很多金融界人士就此對公允值會計抱有質疑的態度,認為公允值會計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效應,而這種順周期效應構成了金融危機的重要生成因素。但是,與此同時,很多業內的專業人士就這種順周期效應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成果,并且基于資產負債表視角,從管理層面和會計層面就應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策略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種順周期效應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黃靜如, 黃世忠. 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J]. 會計研究, 2013, 04期(04):17-20.
[2]楊超. 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J]. 新鄉學院學報, 2015, 04期(4):17-20.
[3]宋子睿. 關于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機的視角[J]. 財經界:學術版, 2015, 第2期(2):154-155.
[4]徐晶. 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基于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研究[D]. 廈門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