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如何防范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一直是建筑業面臨的重大課題,而項目投保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得到業界的重視。本文在系統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建筑工程保險的發展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風險;保險
伴隨著我國加入WTO并不斷推進行業開放的浪潮,建筑業也引來了眾多外企企業,他們的出現對本國建筑企業的生存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建筑工程保險作為保障建筑工程順利實施,進而保障建筑企業實現經濟利益及保持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一項國際慣例之一,建筑工程保險對我國建筑業和保險業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何發揮工程保險對于項目工程的促進作用,使建筑業和保險業相得益彰,越來越成為社會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
一、建筑工程保險出現的原因
建筑工程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普遍具有投資高、建設周期長、技術應用復雜、涉及層面廣等特點,而恰恰是這些特點的存在,使得建筑業成為一種風險較高的行業。工程項目施工中的任何一個疏忽或紕漏、管理體制的不健全、抑或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及意外事故的出現,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工程項目的失敗,從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另外,近些年來,我國建筑業由于市場約束的不完善,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企業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妄圖以規模來抵御風險,實現企業的快速的發展。殊不知這種做法更加大了項目風險轉化為危險的可能性,加大了建筑業的行業風險。由于保險具有分散風險,降低潛在損失的特點,因此可以說,建筑工程保險的出現本身即是建設企業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幢建筑物被建造完成并投入市場運行之后,一般都至少有幾十年的生命周期,然而由于質量管理的疏忽,任何建筑物都有可能在使用期內發生因自身質量問題出現的滲漏、墻裂甚至坍塌等危險,使使用者付出巨大的生命財產代價。雖然我國法律對因建筑物質量問題引起的業主方面的損失做了明確的規定,受損業主可以尋求建設單位的賠償。但問題是歷經幾十年之后,這些建筑單位可能早已不復存在,更何談損失賠償的問題。而保險公司作為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規模都較大,存續時間也相對較長。如果建筑物已被投保,則出現問題之后完全可以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免除了業主的后顧之憂。因此,加強建筑工程項目保險建設也是業主方面的需求。
二、我國建筑工程保險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1.工程保險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在國際上,工程保險自20世紀30年代發源于英國以來,經過7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與工程保險有關的較為豐富的險種。而且,很多建筑工程險種是作為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得到強制執行的,成為項目開工建設的前提條件之一,如建筑、安裝工程一切險、機動車輛險、社會保險、10年責任險、2年責任險以及專業責任險等,為工程項目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很高的保障。而在我國,工程項目的投保資金并沒有在財務中專項列支,投保資金沒有來源,以致于大多數工程項目幾乎沒有投保。以國家工程項目為例,一旦發生危險,都是以財政撥款或追加投資的方式進行解決,使得工程造價大大超過預算,降低了效率。
2.保險公司建筑領域的業務能力亟待提高。我國的保險業本身即發展事件較短,本身存在很多問題,而具體到工程保險方面,啟動時間則更晚,發展時間更短,問題當然不可避免。現階段,保險公司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為人員素質低、承保技術不科學、風險管理能力十分不足。很多保險公司在開展工程保險相關的業務時,往往只是出具一份事前的項目風險評估報告,無法履行保單簽訂后的監督責任,造成風險發生后的被動賠付,增加了工程保險開展的難度。
3.建設單位投保意識薄弱。我國現有的工程保險險種覆蓋的領域相對較窄,又無強制投保的相關規定,再加上建筑工程項目的復雜性。很多建筑商由于日常工作的繁瑣和復雜,根本無心理會工程投保的問題,僥幸心理依然嚴重。
4.缺少保險中介。投保人由于對保險市場缺乏了解,需要大量的保險中介即保險經紀人從中調解。保險經紀人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擬投保企業和保險公司之間的搜尋成本,另一方面當風險發生時,也可以作為投保單位與保險公司協商,利用保險經紀人的專業知識,可以更好的保護投保單位的利益,加強雙方的相互信任。
5.合同格式不完善。由于我國的法律沒有將工程擔保作為強制性工作予以列示,因此在我國現行的建筑工程合同文本中,保險條款屬于任意條款,由參與方自行協商解決,使得承建合同十分不規范。
三、促進工程保險發展的途徑和對策
1.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現階段,必須將法律法規的完善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對工程保險在法律條文中做出明確規定,并確定強制險種,如建筑、安裝一切險、責任險等,還可以根據項目投資金額的不同規定投保金額和險種的不同級別,使項目投保工作做到有據可依。
2.推進保險業發展,加強保險公司的業務能力。保險公司的責任不僅僅在于風險發生后的賠付,更在于保單簽訂后的監督防范工作,只有將風險風聲的幾率降低,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承建單位和保險公司的利益。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完善風控體系,切實發揮風險監督和防范的作用。
3.強化承建單位的投保意識。要加強對承建單位的思想教育,將風險意識灌輸到企業管理部門中去,如可以定期組織相關企業的領導參加講座、培訓,并提交書面材料;或者利用媒體的力量,從正反兩方面加大對投保意識的宣傳力度,以社會量監督承建單位等。總之,承建單位作為項目的建設者,對工程項目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他們的風險意識和投保意識的高低,對項目進行的順利與否影響重大。
4.促進保險中介結構的發展壯大。我們應盡快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保險經紀人制度,使經紀人作為溝通擬投保單位和保險公司之間的有效力量。如可以通過政府出資免費培訓的方式,加大合格保險經紀人的數量供給,提高保險市場的活躍程度。同時,也要利用媒體宣傳等力量轉變社會對于保險的錯誤認識,糾正對保險業務人員的偏見,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5.建立建筑工程項目合同簽訂的標準。合同對于簽訂雙方具有巨大的約束力,必須發揮合同的這種監督作用,將項目投保作為合同的標準條款寫入,規范參與主體的市場行為,真正將項目投保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徐進. 論建筑工程保險的現狀與發展[J]. 江西建材,2007:65-67.
[2] 李德彬. 淺議我國的建筑工程保險[J]. 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3,18(2):66-69.
[3] 張影. 我國工程擔保與工程保險制度分析[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