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媛
摘 要: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是影響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高校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對高校教學研究能力構成進行探討,為改進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等學校;教學;教學研究
一、高校教師教學研究的基本現狀
如今,高校教師反映,他們所在的學校普遍存在重專業研究,輕教學研究的現象。對湖南3所高校的一些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從教師對“您是否愿意參加教學研究”的回答來看,僅10.5%的教師選擇“非常愿意”參加教學研究,46.2%的教師“愿意”參加教學研究,還有43.3%的教師“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參加教學研究。從調查問卷結果可見,心甘情愿并能以積極心態投入教學研究的教師盡管達到46.2%,但還是有一定數量的教學研究積極性不高,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參加教學研究。
高校教學研究能力不高,缺乏原創性。教學研究的原創性是指教學研究者為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通過研究得出具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產生引導性的影響,成為帶動后續研究和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的基礎。按照這一標準來審視高校教師教學現狀,其原創性極其缺乏。具體表現為:(1)研究問題不具原發性。(2)研究數據或素材不具原始性。(3)研究方法不具獨特性。(4)研究成果不具創造性和引導性。
教學研究成果的推廣難度大。從表象上看,近些年高校教學研究課題多,論文多,專著多。但是對這些成果如何推廣應用,大家并不太關心。即使是獲得重大項目,成果很突出的高校,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結論、獲獎成果不能向其他高校推廣應用。
二、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構成
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獨立選擇課題、設計研究程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信息、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能力。
1.創造能力。教師的創造能力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于別于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教育設計、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更需要其具有創造能力。教學研究活動是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展開的活動,而這些問題是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集合,涉及到學生、教材、教法等諸多因素,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創造性地將上述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綜合的產物。
2.哲學思辨能力。高校尤其是大學作為傳授知識、探尋真理的場所,理應肩負起人類文明探索與傳承的重要職責。高校教師應從不同的哲學視角去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但可以保證研究過程的系統性、全面性,而且也保證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3.洞察學科發展方向的能力。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只有具備洞察學科發展方向的能力,才能從本學科眾多的研究領域、問題中提煉出最前沿的知識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學,使自己的選題與學科發展方向相一致,為教學研究活動注入生機和活力。
4.了解學生的能力。教學活動的目的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化到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去,所以要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教學活動才能體現出學生的需要。背離學生需要的教學和教學研究活動有悖于教育的本真。
三、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高的建議
教學研究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學的性質,應用教育教學理論,通過審視教學中的問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來理解和應對教學情境,不僅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且改造和擴展實踐性知識,形成新的教學思想、理論,從而提升教學學術水平。具體而言,高校教師只有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才能及時了解本專業、本學科的發展方向,把學科的前沿問題反映到教學內容中去,才能擺脫各種偶然因素的束縛,透過復雜的教育現象,找出教學的客觀規律;才能將自己零散的教學思想和分散的教學經驗系統化、理論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風格。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只有研究教學,才能編撰滲透其教學研究心血和顯示出教學學術水平的資料,如教材和教案等:才能將對教育教學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認識,用各種形式公開外顯自己的知識,寫教學的反思性論文??偨Y教學經驗、參加教學研討會、進行教學示范、公布教學方案、在網上進行討論、舉辦教學成果展等,豐富教學的公共資源,讓其他教師分享,供其他教師學習、參考。
參考文獻:
[1]姚利民 鄭銀華.高校教師教學研究現狀與原因分析.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3.
[2]殷慧. 大學教師投身教學的研究. 湖南大學. 2008.10.
[3]金勝利.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能力初探.哈爾濱理工大學. 2008.10.
[4]唐智松.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投入狀態調查.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