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 譚大喜
摘 要:產品的人性化設計是現代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任何產品的存在都是以人為目的的產品的設計研究,如果脫離了人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產品設計的唯一目標就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性化在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工業設計的任務是解決“人—機—環境—社會”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人性化設計不再只是泛泛而談的口號,而是廣泛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
關鍵詞:工業設計;產品設計;人性化;人性化設計
過去一段時間將設計視為推銷產品和刺激消費的途徑,將設計看成是單純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是片面的,為人性的設計才是設計的真正的目標。人們對于一個產品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它的使用價值,而是越來越重視產品的附加價值,如美學價值、個性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等,人們對人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對設計中人性化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人性化設計理念
人性化的設計觀是工業設計經導入期、發展期、成長期發展到現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設計哲學。它反對像過去那樣,設計師只重視產品的功能與造型,而是要求設計師積極考慮經過設計的產品將在人們生活過程中發生什么樣的作用,以及對周圍各種環境的影響程度。因此,設計應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點,以人為基本出發點,用主動、積極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種潛在的愿望,用一種系統的、整體的觀念,把需求、人機工程學、美學及環境因素等有機地融合,進行綜合分析,以此確立產品設計的目標。
產品設計不僅設計了產品本身,而且設計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產品之間的關系,也設計了人的生活方式。技術的進步減輕了人的勞動強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類生活。當今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現實問題,如人的孤獨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本質原因并不在于物質技術的本身,而正是人類總體設計上的失衡,沒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統的貫穿了人類的一切創造和設計活動中所形成的惡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設計思想,強調人、產品、環境、社會之間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關系,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二、人性化設計的原則
人性化是合乎時代要求的理性觀念,是產品設計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指導思想。對于人性化設計的理解,我們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以人為中心
設計應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性的特點,以人為基本出發點,研究人的本能屬性,即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用主動、積極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種潛在的愿望,提出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是克服形式主意或功能主意的錯誤傾向,明確設計的目的是為人而不是產品,以提高人類整體的生活品質為目標,而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
2.體現人的價值觀念
設計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通過產品的本身使人的各個器官能得到延伸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人存在的價值。充分發揮設計的文化價值,把產品與影響和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標結合起來。
3.把握人與社會整體的關系
人民是歷史和社會的主人,超脫一切的人性化從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設計中要排除設計思潮中一切愚昧、落后、頹廢的思想,以整體利益為重,克服片面性,為全人類服務,為社會謀利益,克服純經濟的短視行為觀念,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通過產品設計合理地協調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
三、人性化設計的要素
人性化設計是指在符合人們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強調精神與情感需求的設計。人性化設計作為當今設計界與消費者孜孜追求的目標,帶有明顯的后工業時代特色,是工業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工業產品在設計和制造時都必須把人的因素作為一個首要的條件來考慮。隨著產品的結構和功能越來越復雜,提高操作的效率和使用宜人性的要求成為設計的任務之一。
1.生理要素
人對生存的需要,是人類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原始、最顯著的一種需要。所謂飲食男女,民以食為天,人們需要食物、飲料、住所、睡眠和氧氣,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且永恒的動力。
2. 安全要素
人類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就希望滿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多方面的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
工業化的大發展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形成了以技術和機器為中心的工程設計時代。由于某些機器和技術不適合人,各種人為操作失誤和事故在工業復雜系統損壞原因中占80%,在空間技術中占40%,在交通事故中占90%。這些事故對勞動學設計有重大的震動,使人們認識到以往的以機器技術為中心的勞動學設計思想有嚴重缺陷。1974年到1984年德國研究和技術部實施了勞動生活的人道化計劃,實施應用對人公正的技術,建立了新的設計思想,發展了人道技術。
3.社會要素
社會要素指人作為社會的個體對歸屬和尊重的需要。在前兩者需要滿足后,社會需要開始成為強烈的動機。這時人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理解和安慰;希望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保持友誼、忠誠、信任和互愛。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意義上的人際交往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的出現,擴展并延伸了人與人交往的空間和時間。在人人都處在網絡化的時代,能夠直接地與世界各地的人同時互動與交流的社會結構中,相信也極易引發各種信息傳播工具的快速連鎖跟進,尤其是在各種貼身便攜產品的幫助下,信息更容易在瞬間傳遍全球,快速成為流行現象。
4.情感要素
情感是天賦的特性,是人對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時的一種生理的反應。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決定的。當需要和期望得到滿足時會產生愉快、喜愛的情感,需要和期望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苦惱、厭惡的情感。這種反應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感覺,從人類的感官方面來看,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傳統意義上的五官感覺,是產品設計及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過去的產品設計創意是以視覺要素的整合為中心,設計者更加重視消費者對產品的外觀感受和審美要求,而現代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感官所起的作用,是通過身體部位所感觸到的重量感、溫度感、對風吹雨淋的觸感、香味或是干燥潮濕的嗅感,以及提出自我領域和個人主張時的距離感和空間感等全身互動的感覺能力來達到的。今天的社會,設計創意的出發點已經不再局限于設計對象的本身,而是擴大到了體表的觸感以及任何感官能夠作用的范圍領域了。
四、結語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任何一件產品的出現都是為人的需要而設計的。從本質上來說,在產品塑造的過程中,任何產品的形成均需以人為基本的出發點。工業設計師的使命不在于重視和協調工程設計,而在于以人為本,努力通過設計來提高人類生活和工作的質量,設計人類的生活方式。在新的形勢要求下,以人為本的設計是把人對工業品的多元需求、特別是人的精神與文化需求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使在以技術為主體的產品化設計中己經遺忘的人的尊嚴、個性與情感需求,重新成為人的創造活動的重要尺度。
參考文獻 :
[1] 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2] 孫美蘭.藝術概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3] 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
[4] 周美玉.工業設計應用人類工程學[M]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5]中西元男[日].王超鷹.21世紀頂級產品設計[M].王超鷹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HenryS.Dreyfuss.DesigningforPeople[M].NewYork:Fact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