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其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步伐逐漸加快,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也隨之逐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這其中的“行”,就反應了城市道路建設的問題,城市道路建設的通暢度、平整度直接關系著我國人民的出行順利與安全。所以,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就應要著重設計多樣化、標準化,適應實際的城市建設藍圖,在施工過程中提高施工的水平和質量,不斷總結經驗,尤為重要的是研究城市道路設計的重點,保證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道路,更好的服務于社會與人民。
關鍵詞:城市道路;設計;要點
中國古代營建都城,對道路布置極為重視。如中國唐代(618~907年)都城長安,明、清兩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統是為棋盤式的,縱橫井井有條,主干道寬廣,中間以支路連接便利居民交通。隨著歷史的演進,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發明汽車以后,為保證汽車快速安全行駛,城市道路建設起了新的變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種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變為石板、塊石、碎石以至瀝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擔繁重的車輛交通。并設置了各種控制交通的設施。1949年以來,全國許多大城市改建、興建了大量道路,鋪筑了多種類型的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興的中小工業城鎮也新建了大批整潔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寬了狹窄的舊街道,修建了二、三環路及通達衛星城鎮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體交叉及機動車、非機動車分行的三幅車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內交通狀況又便利了對外聯系。又如中國工業城市上海,建國以來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橫跨黃浦江的大橋和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兩岸交通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城市道路一般較公路寬闊,為適應復雜的交通工具,多劃分機動車道、公共汽車優先車道、非機動車道等。道路兩側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設公共管線。為美化城市而布置綠化帶、雕塑藝術品。為保護城市環境衛生,要少揚塵、少噪聲。公路則在車行道外設路肩,兩側種行道樹,邊溝排水。
現代的城市道路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整個城市的有機活動。為了適應城市的人流、車流順利運行,城市道路要具有:
(1)擁有適當的路幅以容納交錯繁重的交通;
(2)少引起揚塵、少引發噪聲以利于環境的衛生保護;
(3)道路根基要堅固耐久,路面要平整抗滑以利于車輛安全、舒適、迅捷的行駛;
(4)充分的照明基礎設施以利于居民晚間的出行活動和車輛的安全運行;
(5)便利的地下排水設施以便將雨雪水等污水及時排除;
(6)道路兩側要設置有足夠寬的人行道、綠化帶、地上桿線、地下管線,以保證安全。
針對上述城市道路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進行分析,提出建設城市道路應注意的建設問題。
一、建設城市道路做好城市道路與各城區之間的連接紐帶,做好城市道路的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各重要活動中心之間要有便捷的道路連接,以縮短車輛的運行距離。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須有道路通達,以利居民活動。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積之內,縱橫交錯形成網狀,出現了許多影響著相交道路的交通流暢的交叉路口,所以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如設置色燈信號管制、環形交叉、渠化交通、立體交叉等以利交通流暢。城市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速度快慢懸殊,為了避免互相阻礙干擾,要組織分道行駛,用隔離帶、隔離墩、護欄或劃線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上下須設置停車站臺,還須設置停車場以備停駐車輛。要為行人橫過交通繁忙的街道設置過街天橋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又避免干擾車輛交通;在交通不繁忙的街道上可劃過街橫道線,行人伺機沿橫道線通過。
另外,城市道路還為城市地震、火災等災害提供隔離地帶、避難處所和搶救通道;為城市綠化、美化提供場地,配合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物前庭布置,為城市環境需要的光照通風提供空間;為市民散步、休息和體育鍛煉提供方便。
二、城市道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網設計、建設要點
城市道路主要分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中主干路是指:連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運輸。主干路上的交通要保證一定的行車速度,故應根據交通量的大小設置相應寬度的車行道,以供車輛通暢地行駛。所以主干路根據其特點,道路設計的線形應通順、便捷,道路之間的交叉口應盡可能少,以減少車輛在相交道路上進出的互相干擾,另外,平面道路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具體措施,交通量超過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時,可根據規劃采用立體形式的交叉。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應用隔離帶分開。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機動車如小客車等也應與速度較慢的卡車、公共汽車等分道行駛。主干路兩側應有適當寬度的人行道。應嚴格控制行人橫穿主干路。需要注意的是主干路兩側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車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劇院、體育館、大商場等。次干路是指:在一個特定區域內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但是兼有服務的功能,其配合主干路共同組成干路網,起到廣泛聯系城市各部分與集散交通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供快慢車混合行駛。如果在條件許可時也可另設非機動車道。另外,道路兩側要注意應設人行道,并且可以設置吸引人流觀看或游覽的的公共建筑物。最后,支路是指:次干路與居住區的聯絡線,為地區交通服務,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支路的設計較靈活,其道路兩旁既可以有人行道,也可以設有商業性建筑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我國的人口也逐漸增多,對于道路交通的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建設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可以推動城市化建設快步的發展;但是反方面的道路擁擠,交通管制秩序混亂,導致居民出行所需時間較長,市內泊車場地嚴重不足,另外建設道路的承載能力跟不上機動車增長速度則會嚴重阻礙城市現代化的進度。所以城市道路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必須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原則下進行,并在此同時順利度過目前“阻礙性”的起步階段,才能使之打下牢固、堅實的發展基礎。因此,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在設計城市道路時要使道路更加人性化,更多地考慮出行者的感受,遵循“以人為本”的道路設計原則,使道路的使用者更加舒適、愉快,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保證人民的出行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組織.《城市道路——裝配式擋土墻》.[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徐志強,李梅.《試析宜居城市道路設計模式的轉型》.[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
[3]劉曉青.《道路設計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及改善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8 .
[4]周小群,朱德宏.《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設計探討》.[J].科技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