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今 陶國華
摘 要: 命題能力指教師對知識內容在寬度和深度上的有效深化,通過試題形式把握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總體情況。提升命題能力有利于教師科學統籌教學全局,強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命題 存在問題 命題要點 提升策略
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之一,核心部分在于考試命題范圍和深度掌控,關系課堂教學評價的準確度,關系教師作業布置的合理性,關系學生思維訓練的有效性。命題能力體現教師的專業水平,因為一份科學、有效的試題不僅能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能力,而且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深度、對學生學習的了解程度。日前,嘉興市初中語文學科組織了一次全市性命題比賽,從結果看,教師的命題能力普遍不強。因此,本文以初中語文閱讀命題為例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以有效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
一、明確初中語文閱讀命題存在的問題
1.脫離文本,無效拓展。對現代文閱讀中探究、拓展能力的考查應結合文本內容,這是命題的一個原則。如果命題者拋開文本,讓學生依據生活進行無限制探究和拓展,那么文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閱讀就失去意義。所以,命題涉及的問題應該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有效拓展,以科學保障閱讀行為和閱讀結果的有效性。
2.脫離實際,刻意拔高。初中語文閱讀命題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使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科學常識解決相關問題。語文知識學習以實際運用為目的,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命題不能有效體現知識的運用功能。所以基于生活實際的閱讀命題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激情。
3.指向不明,情感錯位。語文是一門兼具知識與內涵的學科,其內涵是通過情感傳遞達到共鳴,從而提升學生文化內涵。在閱讀材料中,應充分明確表達情感態度,謹慎處理具有兩面性解釋的命題,防止學生情感領悟錯位。比如,在以“挫折”為話題的閱讀材料中,可作者明確表達的是挫折使自己成長這一積極情感方向,但是在閱讀命題中卻是表達的消極情感等。所以,在閱讀命題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指向,強化個人的思想內涵。
4.角度單一、缺少關聯。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是初中語文閱讀試題考查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很多閱讀試題中,試題考查目的較單一,缺少閱讀材料與試題之間的有效關聯。如需要學生進行有效思維和科學推理時,側重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信息篩查,使題目的存在失去本身的考查意義和價值。
二、準確把握初中語文閱讀命題的要點
1.符合新課標要求。試題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進行考試命題時,要有效強化知識要點,將重要內容列入考試范疇,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更有根據性和目的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命題的選擇要充分體現學生進行思維、探索的結果,如閱讀試題不是簡單地在材料中找答案,需要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在文字基礎上準確理解思維,科學把握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教師的命題要充分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既牢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強化學生的能力拓展。
2.體現閱讀特質。初中語文閱讀的特質在于理解,通過作者文字的表面意思進行科學深化,挖掘字里行間隱藏的真正含義。所以,閱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涉及學生對閱讀材料中心思想的把握;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分析;情感態度的把握,包括一個語氣詞和一個標點符號傳遞的情感態度;寫作結構、手法和遣詞造句能力的把握;寫作素材的積累,等等。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命題中要在閱讀材料中充分體現以上特質,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展。
3.凸顯試題的新穎性。試題的新穎性是教師命題的關鍵,有利于打破學生常態化的思維習慣,從另一個視角切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一份有價值的試卷既要充分融入知識要點,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創新性試題,而且這些創新性試題注重的是對學生思維、探究等能力的考查,若一味沿用他人現成試題,不能體現學生的獨特性和能力的層次性。命題的新穎性是對教師知識和能力的硬性要求,試題的新穎之處在于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進行考查。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命題中要充分凸顯試題的新穎性,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深入發展。
4.聯系生活實際。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內容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語文學習成果需要在生活實際中得到有效運用才能體現它真正的價值。教師在初中語文命題中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事物為內容展開命題,使學生充分明確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欲望,樹立以學生內在需求為基礎的主觀學習態度。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命題時要科學聯系生活實際,有效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展。
三、提升初中語文教師命題能力的有效策略
1.把握選擇材料的鑒賞性原則。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在于表面文字下蘊含著唯美的意境和情感,具有深層次的鑒賞性,所以閱讀教學并非淺顯的表面文字閱讀,閱讀教學與生活中的自然閱讀(淺閱讀時代、娛樂致死)有所區別,強調的是深閱讀。在閱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閱讀。文字的魅力與情感的互動是文學類閱讀材料的重要特征,其測試目的不僅聚焦于感知與理解文本內容層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鑒賞與評價文本與自我、社會之間的互動聯系,有效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強化意境分析和情感體驗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字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感悟到其中蘊藏的“美”,在鑒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所以,教師選文時要選擇具有鑒賞價值的文本內容,包括其中經典的名著節選內容,或者情感和意境都非常濃烈的材料,或者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名篇等,準確抓住其中點睛之筆進行內容深化和情感渲染。這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綜合考查,所以選擇具有鑒賞性功能的閱讀材料,是有效提升教師命題能力的方向之一。
2.把握題目編制的整體性原則。在初中語文閱讀試題的編制中,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材料囊括的知識要點,以及傳遞的情感態度,遵循整體性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設計問題,深度剖析閱讀材料,也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全方面考查?!?015年浙江省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考查的主要目標指向有“傾聽理解”能力和“感悟評析”能力。其中“傾聽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詞句、把握文意、概括要點、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理解主旨等;“感悟評析”能力包括:賞析語言、品析寫法、拓展探究、質疑探討等。所以,一般在閱讀試題中會注重對學生如下幾個方面能力的考查:一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考查學生評價語言形式的能力,三是考查學生直接推論的能力,四是考查學生評價篇章內容的能力,五是考查學生整合與解釋的能力,而且這五個方面涉及讀出作品(從人物形象、關鍵語段和重點語句中讀出作品內容)、讀出作者(從感情基調和文眼中讀出作者情感)和讀出自我(從與作品人物的對話中讀出自我的感悟)等角度,充分體現題目編制的整體性、全面性。
3.把握問題設置的序列性原則。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命題中要充分把握問題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不能因果顛倒、主次不分。教師在命題時把握序列性原則是對學生閱讀思維的有序引導,從初讀感知到細讀品析再到連讀發現,題目難度逐漸增加,既體現感知以讀“通”,理解以讀“懂”,遷移以讀“活”的由淺入深的閱讀過程,又是一個從文本理解到適度拓展再到辯證思維的螺旋上升的問題設置過程。
4.把握評分答案的多元性原則。以往教師大多采用采點評分這種只關注結果的評分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在日益張揚學生個性、提倡多元自主閱讀的今天,教師越來越需要一種更科學的關注過程的評分方式,于是SOLO分層評價理論應運而生。它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學生學業評價方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將SOLO分層評價理論應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把握評分答案的多元性原則有利于學生突破規則和界限,積極提高思維創新能力。
總之,強化教師的命題能力不但有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梳理和分類,提高教學水平,而且能有效發揮考試對學生的能力拓展作用,提高學生文化內涵和個人素養。
參考文獻:
[1]鮑志伸.研究命題,提高教師的命題水平和命題研究的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師版,2002.10.
[2]岳增學.抓住素質教育的靈魂——初中語文考試命題創新初探[J].教書育人,2001.23.
[3]朱郁華.提高教師命題能力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