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環境影響與評價專業為探討個案,對以人才培養為代表的職業院校社會服務進行初步調研,分析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而用平衡計分卡為視角對環評專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進行評價方案的設計。
關鍵詞: 職業院校 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 社會服務 人才培養
本文研究的職業教育社會服務界定為為了滿足區域社會和行業的要求,提供的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等服務。
職業院校社會服務體系由管理體系、導向體系、評價體系、激勵體系、保障體系和分配體系組成,如下圖所示。
圖1 職業院校環評專業社會服務體系圖
①管理體系即建立社會服務的專職或代理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社會服務規章制度,從事社會服務相關事項的管理與協調、聯系工作。②政策層面和執行層面對各個體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方向和主體的傾向性引導。如環保類高職院可根據專業發展趨勢的不同傾向性的重點發展監測性社會服務或評價性社會服務;各具體專業群也可根據個體差異制定相應的引導機制。③評價體系,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層面。如何有效地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進行跟蹤調查與有效評價,并在后續的各項工作中繼續完善是一個完整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④激勵體系,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職工還是以課堂教學為本職工作,除此之外,其他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不是很大。有時會被認為是本末倒置。因此,要轉變觀念,實施相應的折合課時、科研工作量等激勵措施。⑤保障體系,如何保障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的順序開展,從政策、人力、物力、資金、后援、團隊、社會資源等多方面保障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各項流程有序開展。⑥分配體系,社會服務的各項工作任務如何分配、相關成果如何署名、相關酬勞如何劃分、不同級別的社會服務項目如何界定,都是社會服務分配體系應該考慮的問題。
本文從社會服務中人才培養的視角出發,采取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為研究樣本進行相關研究。
一、環評專業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狀況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為低階產業向高階產業的轉變與升級,產業結構的優化逐層遞進,環保產業尤為如此。環保產業的發展基本上走過以“三廢”治理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正朝著改善經濟民生的環境品質、促進經濟綠色增長的方向發展。而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目前不完全統計,湖南省15000多家企業,從業人員160萬人,平均每個企業僅為10人,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巨大。此外,全國人口在5萬以上的7600多個縣城,隨著環境保護提上國計民生的日程,將要建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按每縣城2單位,沒單位需要10人計算,環保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達15萬多人。
環保節能產業人才匱乏的同時,環保類職業院校畢業生卻面臨著就業問題。很多新興戰略性行業專家表示,當前中等職業院校培養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畢業生不能滿足崗位的需要,基本技能掌握不穩定,只能從事基礎的流程性工作,而高職院校培養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畢業生技能掌握較好,后續學習能力較強,是當前省市各級環境監測及分析測試機構、環境評價機構的主體工作人員。但存在職業素養、知識結構和技術水平稍顯薄弱的問題,有待研究進一步完善。
(一)中職及高職學校環評專業人才培養狀況
1.人才培養目標
以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為例,中等職業技術學院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培養目標為:具有對大氣、水、噪聲、生態等環境要素中常見污染因子的檢測能力;具有監測方案制定及監測報告編寫的能力;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技能與技巧,能編制簡單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掌握企業環境管理對外業務、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審批與驗收)的辦事程序與要求。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層面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從事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環保設備銷售、環保儀器設備維護等工作,面向環保、化工、醫藥、印染、紡織、油漆、電鍍、食品、造紙、水泥等行業生產(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2.存在的問題
(1)內涵式發展不足
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重視極大地推動了環保人才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職、高職、本科三個層次的教育體系。除行業辦學、政府辦學、企業辦學外,還有民間辦學、社會培訓等成人教育等。但環保類專業的招生中,本科院校等普通教育招生形勢很好,職業教育一定程度上吸引力不夠。環保職業教育“外延式”發展多于“內涵式”發展。
(2)職業目標不明確
調研環保行業對環境影響與評價專業人才的要求為,掌握大氣、水、噪聲等環境要素中污染因子的檢測能力,具備“三廢”治理流程及相關參數的演算能力。能吃苦,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環評專業對人才的理論功底、專業研究能力要求并不算高,對工作態度比較看重,不能成為重視理論培養的“小本科”,不能滿足于只重視技能水平的“大職高”。培養學生的學習目的和職業目標觀念同等重要。
據環境影響與評價專業部分學生的跟蹤調查,一些畢業生對環評專業的任職狀態由不同階段產生了變化,總體職業目標仍較盲目。部分(約20%)學生選擇放棄環評專業,因為對環評采樣等基層工作條件艱苦的心理承受不足,無法實現自身職業目標,而當前職業院校中大多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都流于形式,僅部分公開課、講座中有此類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任課教師多無相關經驗,80%以上都是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職業院校任教,授課內容限于書本,不能對環評專業學生對職業的迷惘和后續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議。
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指出:任何一項評估工作都具有教育意義,它使各個參與者更好地認識其行動,可以宣傳革新能力,從深一層看,評估結果還可以激勵人們重新考慮選擇與經費的優先順序與協調一致。
長期以來,對職業院校的評價大多沿用普通教育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傾向于學術性質和研究性質的普通教育目標,這是導致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職業目標性不強、環保類專業人才需求量大與招生就業吸引力不夠之間結構性矛盾的原因之一。
我國對高職院校進行評價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普通高等專科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價試點。200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正式啟動了高職高專辦學水平評估,稱為第一輪評估,當時的評估指標體系并未將社會服務能力評價列入考核范圍。2006年,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方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這是在第一輪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的,在這一指標體系中,加入了社會服務評價元素,但其作為“社會評價”這項一級指標之下的二級指標。2008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規定高等職業院校自有畢業生起至有三屆畢業生前必須參加一次人才培養評估,標志著第二輪高職高專評估工作正式啟動。
本研究中,試引入平衡計分卡理論對職業院校社會服務中的人才培養層面進行分析。
平衡計分卡基本理論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羅伯特·卡普蘭和復興方案國際咨詢企業總裁戴維·諾頓提出的,涵蓋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將戰略目標圍繞四個維度逐層分解,本研究的四維度主要是:財務維度定義為高職院校發展與績效,重點衡量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發展與績效。顧客維度定義為“服務相關者”,內部運營定義為學校內部管理;學習與成長適用與全校師生。
圖2 職業院校評價相關維度示意圖
由于平衡計分卡理論是基于企業發展與運營狀態提出來的,各維度的評價標準一般也運用在營利組織之中,用來評價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時,各維度層面也相應地做出了調整。根據環評專業職業教育的特點,財務維度傾向于績效層面;客戶維度界定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等社會服務利益相關者,包括社會、政府、學生、家長、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等;內部運營則界定為基于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管理下的內部管理與運營。各指標內涵如下表所示:
表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價體系設計表(環評專業為例)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四維度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層面對環評專業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日常管理、績效平衡、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設計了初步評價框架,具體評價權重與計算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評價維度內涵、利益相關者下屬的二級指標探討與內涵同樣適用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評價。
參考文獻:
[1]陳寶榮.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互動關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2(22).
[2]孟子博.戰略協同視閾下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一般機制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7).
[3]胡中鋒.教育評價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5.
基金項目:
1.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BSC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評價研究,編號:XJK014CZY086;
2.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高職院校科研評價范式研究,項目編號:13C997;
3.湖南省科技廳科普基地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環保科普基地建設,編號:2014KP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