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銀行業蘊含的高風險,以及對專業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高要求和高難度,民間資本集團需要重新考量,擺脫只賺不賠的單邊思維。實際上,民營銀行一出生就面對如何生存的難題
2015年首批獲準成立的前海微眾銀行等三家民營銀行均已閃亮登場,這也引爆了后來者的向往。然而,近日上市公司一心堂退出民營銀行籌建的一紙公告,無疑給持續升溫的熱情澆了一盆冷水。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不同階段均遭遇非議,民營資本無疑已成金融業的重要發展力量。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未正式開放過民營銀行市場準入;僅僅在城商行中,存在極個別民營銀行,它們都是“個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全面明確銀行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發展“民營銀行”已經擺上日程,且有加速趨勢。銀監會負責人在“兩會”期間表態稱,民營銀行不設數量目標,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由于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長期處于中堅地位,民營銀行有望推動民間資本金融化邁向更高層面。
探究民營銀行的動機,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服務主業型,即業務鏈的自然延伸,通過向上游和下游提供金融服務延長企業產業鏈,如互聯網銀行。二是逐利型。一些民營集團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資金實力,采取了向商業銀行滲透的多元化戰略,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三是盲目型和投機型。一些民間資本涉足銀行比較盲目,并非出于主業發展需要,更多的是跟風模仿甚至存有投機冒險心態。
無論哪種動機,民營資本搶灘銀行,無非是沖著賺錢而來。中國銀行業持續處在上升周期,總體來看行業利潤明顯高于社會平均利潤。銀行對民資敞開閘門,民間資本瘋搶而入,冀望分一杯羹。
然而,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銀行業蘊含的高風險,以及對專業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高要求和高難度,民間資本集團需要重新考量,擺脫只賺不賠的單邊思維。實際上,民營銀行一出生就面對如何生存的難題。
一方面,宏觀金融環境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首先,銀行業原先管用有效和習以為常的發展模式遭受嚴峻考驗。根據銀監會近日發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利潤增速由兩位數普降到個位數。上市銀行年報中,業績增速下降、不良貸款上升成為“共性”。其次,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將加速銀行業優勝略汰。民間資本應摒棄傳統思維,即銀行關乎社會穩定,即使虧損或倒閉,也會得到政府的隱性擔保。中國銀行業不可避免面臨一波重組,如近期的浦發銀行控股上海農商行。再次,混業經營提速,牌照稀缺性大大降低。資產管理行業已率先成為綜合經營的試驗田和主戰場。以牌照放開、渠道擴充、投資拓寬為抓手的監管新政打破了資產管理業務分業割據的局面?!按筚Y管”行業跨界競合將推動混業經營態勢加快形成。
另一方面,民營銀行本身也面臨不確定的風險增量。首先,民營銀行將遭受慘烈的競爭之痛。在銀行巨頭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夾擊下,民營銀行打破壟斷促進競爭與創新成為美好的理想,其天生品牌、風控的弱勢,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只能靠高收益吸引客戶,高利率攬客只能投資高收益產品,從而進入高風險的魔咒之中。其次,民營銀行持續的融資壓力將會如影隨形。民間資本可能對銀行業資本補充的準備不足。銀行業對資本的要求很高,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張,動態大額的資本補充成為常態。由于實體產業與金融業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金融機構資本緊缺時也是產業集團最缺錢的時候。一旦產業整合的速度無法跟上金融業發展的速度,該經營發展模式會使得企業資金鏈條緊張甚至斷裂,在遭遇外部沖擊時將釀成很大的金融風險。再次,民營銀行面對嚴格監管的陣痛。民營銀行起步階段將是有限定的區域性經營,即使批準全國經營,其起步涉及的也只是少數幾個地區。然而在監管指標上,將與全國性銀行的要求一樣,都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等硬指標的約束,那么民營銀行的風控人員、風控框架、模型等等各方面都要跟上,這對小型銀行來說都是無形的壓力。此外,資源整合失效可能引發管理動蕩。民間資本投資銀行業容易,但整合好并不容易。銀行業務的經營文化和管理要求與企業集團的產業部分有較大差異,整合中既要注意集團企業文化的共性,對銀行業務有適當駕馭力,也要充分照顧銀行的個性。如果未使二者良性互動,勢必危及公司經營管理。
民營銀行的活躍,將對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及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形成積極影響,但看上去很美,注定道路曲折艱辛。我們既要為民間資本進入的勇氣鼓掌,也沒必要對知難而退而大驚小怪。只有真正體現出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才能提升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