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欣 毛愛祥 高賀欣 孫亮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許多相關觀點,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如何將語文教育的養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
關鍵詞:語文 課堂 德育 滲透
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也只有兼顧到了語言文字和思想兩方面的內容的統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語文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吃透內容,挖準教材的“亮點”
語文課本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就內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挖準教材中的德育“亮點”。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該讓學生通體會文中深摯的父子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可貴;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要讓學生認識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于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冰心的《小桔燈》,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郁頹廢。可見,只有挖準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迸發學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對于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都是慎之又慎,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累,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獲,感恩于一路上的關懷;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求學之路,有困惑有奮進,幾多淚水幾多歡笑,寫得真實感人。例如,話題作文“比較”,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標準是什么,怎樣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四、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方法,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嶄新課題。可是我想網絡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絡發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認識網絡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五、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于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堅持文道統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學生靈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課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不露痕跡,達到隨風潛入的境界,這可以說是實現了文道統一的教學目的。為此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