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梅
摘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推動新時期小學語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環節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師生間交流合作為方式,探討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三個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效率 合作性學習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小學生開始被要求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現下的小學課堂中還存在著教學目偏離、授課模式僵化、探究性及自主性學習缺失、師生溝通較少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快的教學節奏,教師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的改變也對課程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小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習思路,指明學習方向起重要作用。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學任務及教學進度的完成,也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當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學校跟家長對小學語文教育提出的思考,也是本文探究的重點問題。
一、改變教學目標,走出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以掌握知識為目的,力求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對知識的硬性記憶并完成相關習題。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模式下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教學目標決定學了習內容和學習方向,只有改變傳統教學目標,才能從根本上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創造方向上的可能。語文學科的學習目的并不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掌握,更多的還在于對文化知識、文學修養的培養。傳統教學目標下,教師們過于追求學生對詞語、詩句的記憶和書寫,忽略了文化層面的培養,從而導致語文學習變成了以背誦、記憶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對小學生來說,單調且枯燥的學習內容很難使他們在長時間內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時也降低了他們的課堂效率。在新的教學目標下,教師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將課堂教學立足于自主性學習和發散性思維,使課堂教學與考試分離開來,給學生以更充足的發揮空間。這也使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和課時安排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性,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授課中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因無法滿足新的教學需要開始淡出課堂,取而代之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的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
豐富教學形式,主要體現在娛樂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養成上。提問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的思路能夠緊跟老師的授課進度,從而節約時間。而合作的方式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合作的能力,使他們在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節約了老師講解的時間。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課文《丑小鴨》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這篇早年出現于小學五、六年級授課計劃中的童話故事向學生們闡述了一個簡單易懂的中心思想。但由于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對文章重點句子段落的解讀,以及對丑小鴨形象的分析,使學生們必須以嚴肅的方式對文章進行解讀,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呈現鮮明對比的是通過角色扮演,小組演出童話劇的方式對課文進行分析。針對小學生喜歡童話,喜歡游戲的性格特點,在演出過程中通過充分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和形象進行思考,使原本小學高年級學生才能理解的文章可以被二年級學生輕易理解。
通過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發揮,提升他們的主體性地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
三、拓展教學環節,增加師生互動
將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轉化為包括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討論,課后復習反思在內的三個教學環節。將原本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的,包括預習生字、生詞,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概的內容環節放到課下進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使他們能迅速進入狀態,進而削減在課堂上占用的時間。同時,教師還需督促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強化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從而避免因學生對授課內容記憶不深導致的課堂進程延誤。當然,老師們也需要對自己的授課過程進行反思,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優點和缺點,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糾正,從而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進而達到高校教學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時了解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針對客觀實際,及時改變和完善原有的課堂教學方案,避免師生交流不足產生的課程安排失誤,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改提出的重大要求,也是老師們不斷完善教學經驗后做出的必然選擇。當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遠不止這些,只要堅持探索創新,就能為推動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好的意見。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推動小學語文的前進,使語文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凱明.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J].教育革新,2010,(12).
[2]胡華杰.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學教育,2011,(3).
[3]陳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新舉措[J].考試周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