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
摘 要: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精神引入嶄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進行美學感知學習,從教學設計入手,對教法、學法進行優化整合,對個性追求給予積極鼓勵,提升學生學習美術興趣,培養學生個性審美能力。
關鍵詞:初中 美術教學 個性審美 培養
《初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美術教學中要彰顯美術學習的特點,要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美術學習能力,要注意審美教育,促使學生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培養的全面升級。美術的美無處不在,要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感受圖畫美、藝術美、自然美和生活美,通過對美術進一步認知,建立美學觀點,并用智慧的雙手創造美。在具體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轉變教學意識,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優化學習方式,整合藝術資源,鼓勵學生實際觀察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升師生互動水平,培養學生個性審美特質。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術課堂教學也是這樣。要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教師借助多媒體等教具,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這是現代美術課堂教學的常見選擇。特別是多媒體聲光電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色彩豐富、動感十足的圖片、畫面、視頻、文字等素材,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對美術的學習興趣。這些學習素材還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層次的觸動,喚醒學生對美的事物的熱愛,接受美的洗禮,這對培養學生高尚品質有重要作用。
學習《端午節》相關內容時,教師根據文本內容設計了一個比較有趣味的教學導入: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然后問學生:“你們兒時的端午節都是怎么過的?”學生回答:吃粽子、吃十二紅、扣百索子、掛鴨蛋絡子、碰蛋、掛艾草等。教師將相關內容投放大屏幕,學生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下面的教學就進行得自然順利而高效。
教師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用豐富的感知元素激發學生興趣點,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
二、優化合作學習,提升學生課堂互動水平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極力倡導的課堂教學方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優化,讓學生在團隊式學習實踐中建立合作精神,在集體觀念養成中提升自身認知觀、審美觀。美術教材內容呈現多元化,課堂教學也有不同維度要求,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這些因素都要求課堂學習能夠發揮集體作用,讓學生在合作中行動起來,在實踐中建立全新美學認知,在美感體驗中形成健康世界觀。合作學習方式選定之后,教師要對合作學習內容進行篩選,對合作學習實施細則進行具體設計,對合作學習目標給出詳細指標,還要對學生合作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督,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
在學習《邊吃邊看的藝術》時,教師課前布置了任務:每人要從家里帶來一件美觀實用的飲食用具。課堂教學開始后,教師并沒有介紹學習內容,而是對學生進行分組,八人一組,將自己帶來的用具在小組內展示,每人要對自己的用具進行簡短介紹,從形狀、構造、用途、特點等角度進行闡述,然后由小組推選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用具,向全班同學展示。學生從來沒有這樣的參與經歷,顯得特別激動,在小組展示陳述時,就像是對待一件珍貴的藏品,將自己的寶貝說得美艷無比。學生平時未必會對這些用具有什么特別鐘愛,但此時卻視如珍寶,學生在欣賞中建立美學觀點,這就是合作學習帶來的力量。
新課改之所以倡導合作學習,是因為合作學習能夠從不同角度形成教育力量,對學生的思想、性格、心態等因素造成沖擊,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培養認知觀念,真正實現美術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具體設計組織合作學習時,要注重過程和結果并重的原則,促進學生多種素質的綜合提高,實現美術課堂教學的大豐收。
三、美術音樂結合,培養學生審美個性特征
美術是一門專業藝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從美術專業角度考量進行施教,自然會顯得淡薄而缺乏味道。如果能夠在美術教學中有效引入音樂元素,讓美術和音樂實現有機結合,相信會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美術是靜態藝術,而音樂是動態藝術,兩種藝術的融合,自然會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知。在美術欣賞中用音樂作為背景,學生思維會更加活躍,美術滿足視覺需要,音樂則滿足聽覺需要,視聽結合自然是人們的一般訴求,正像電影、電視劇一樣,由于視聽結合的緣故,才會有更強大沖擊力。學生思維比較單純,單從美術視覺角度難以獲得理想的感染效果,把音樂元素引入美術課堂,學生的關注力會更加集中,可以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強烈影響,求知欲也會倍增。在具體實施時,教師要根據美術文本內容精心選擇音樂作品,提升匹配度,與之相互映襯,互為補充。
在接觸《最親近的家具——椅子的設計》時,教師專門設計了電子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的椅子,為渲染欣賞氣氛,教師還給這些畫面配上了背景音樂。展示小朋友坐的椅子時,背景音樂是歡快的兒歌;展示老人的座椅、躺椅、輪椅時,背景音樂是《夕陽紅》;當教室內的椅子出現時,背景音樂是校園歌謠。學生在音樂陪伴下欣賞這些畫面,臉上都露出特別放松的神情。根據教師的提示,學生不僅關注各種椅子的造型,還對椅子的形狀設計進行了詳細觀察,從而建立個性審美觀念。在進行個性體會時,有的學生提出了更為個性的設計——全自動學生椅子,可以根據學生身體生長規律、情緒特點、書寫需要等進行自動調節。
美術課堂引入音樂并非是新的創意,在多媒體進入課堂教學之后,各個學科都會與音樂結緣。美術作為音樂最鄰近學科,自然要發揮互補優勢,讓音樂快速滲透到美術教學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學教育,在具體參與實踐中實現思維升級。
四、鼓勵觀察實踐,塑造學生審美感知能力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術的美呈現于教學的始終,教師在具體引導學生發現美時,要鼓勵學生重視觀察、學會觀察。特別要用美學觀點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學校的樓房、花園、道路、樹木,大街上的店鋪、廣告牌、車輛,田野中的禾苗、小草、耕牛,這些事物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術美感因子,如果我們能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數不盡的美會自然涌入眼簾。學生的美術認知還比較膚淺,教師需要從不同維度對學生展開美學教育,鼓勵學生從細微之處入手,從不經意之間用心,深度挖掘生活中的景色美、建筑美、人文美,實現美術學習生活化。教師還要設計更多美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略美術的內涵美。
在《中國古代雕塑欣賞》學習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對中國古代著名雕塑作品進行集中展示。在展示之前,教師提出要求:每一件雕塑作品只展示五秒鐘時間,每個同學要記住雕塑的年代、名稱,觀察作品特點。因為有時間限定,學生看得特別認真,不僅要記憶年代、名稱,還要對作品特點進行觀察。教師再次檢查時,學生大多都能夠準確給出答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并進行限時觀察記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的敏銳感覺。
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元課程資源,為學生美術感知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聯系生活的基礎上接受美術藝術的熏陶感染,在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讓美學元素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放大,促使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學習感知,引導學生審美趨向,形成審美意識,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喜哲.淺談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5).
[2]韓復生.淺談美術教學的審美能力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5).
[3]郭凱.初中美術審美教學有效開展路徑探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