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014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 年)》提出:“現代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一直受到國家、各省市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政策引領和市場自由發展的雙重作用下,近年來我國的現代物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不斷增長,現代物流業對于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日益加大。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基本共識,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處于換檔期,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十幾年10%以上的高速轉變為7.5%左右的中高速。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2013 年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工業)。現代物流業作為我國復合型的服務行業,其發展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盡管我國現代物流業一直在穩步發展,但是受到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影響,現代物流業在新時期內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要實現現代物流業在“新常態”下的平穩發展,首先應從頂層設計上尋找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的突破口。
(1)物流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現代物流業一直飛速發展,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增加值等定量化指標逐年提高,但是其發展的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一樣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時期。圖1 為我國2002 年-2013 年社會物流總額的同比增長率,從圖中可以看出,社會物流總額的同比增長率從整體上逐年放緩(線性回歸方程為y=-0.009x+0.279),特別是從2011 年后增長速度迅速降低。物流業結束了過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到9%左右[1]。
圖1 2002年-2013年社會物流總額的同比增長率
(2)物流成本持續增高。物流成本是決定物流企業收益的重要決定因素。文獻[2]將物流成本分為倉儲作業成本、存貨成本、運輸成本及管理成本四種類型,文獻[3]指出在B2C 電子商務企業中這四種成本的比重分別為23%、16%、53%、8%,其中運輸成本已經超過了物流總成本的50%。文獻[4]提出“2013 年工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物流成本中運輸成本占47.9%”,與文獻[3]的數據觀點一致,運輸成本支出的比重較大。運輸成本的相關費用(過路費、油費、人員費、車輛維修、食宿費等)持續提升,特別是油費與人員費近年來成倍提高,給物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礙和壓力。相關企業也調整了應對措施,例如從2011 年起京東商城對訂單不足39 元的不采取免費配送和貨到付款的方式,終結了“零運費”的歷史[5]。同時,倉儲作業成本、存貨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小受倉儲租金、土地價格、人員費等物流要素費用的影響,近年來也隨之提高。目前,物流成本的提升給企業的運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已經成為了物流企業重點思考問題。
(3)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日益提升。物流社會化是指將原先由企業內部完成的物流過程通過合約的方式外部化,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生產利潤。我國物流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物流外包比例持續增長,根據《2014 年全國重點企業物流統計調查報告》[4],2013 年工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對外支付的物流成本占企業總物流成本的62.9%(比2012 年增長13.5%),委托代理貨運量占總貨運量的79.6%(比2012年增長11.6%)。
物流專業化是物流行業經過社會分工細化后的產物,與物流社會化密不可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物流精細化的必然結果。電商物流發展持續加快,電商物流市場可以基本分為自營物流模式與外包模式,自營模式通過自建自營物流平臺解決企業自身的物流配送問題(以京東作為典型),外包模式則是將物流配送功能全部交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服務(以淘寶為例,大部分店鋪都選用順豐、申通等民營快遞企業);冷鏈物流規模快速增長,以食品為核心品類的1 號店2014 年的銷售同比上升了151%,順豐優選2013 年生鮮類商品銷售額比2012 年增長了536%[6];國際物流與保稅物流成為熱點,無水港、保稅物流園區的建設成為了各地物流發展的重要內容。
(1)區域物流發展成為促進現代物流業轉型升級的新型驅動力。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速放緩已經成為常態化,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京津翼一體化等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相繼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成為了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促進人口、經濟、資源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創新性手段,是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強有力的驅動。
區域物流發展是基于區域經濟展開運作的[7],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物流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流需求市場。發展區域物流,不僅是適應我國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物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創新驅動力,有利于打破物流地區封鎖的條塊分割弊端,通過物流企業聯盟化、區域物流信息平臺、構建跨區域多式聯運等手段推動區域之間物流資源更快捷地流通,促進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2)聯動多產業整合發展將是現代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傳統的物流企業以運輸和倉儲作為運營主體業務,近年來物流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聯動多產業的物流一體化成為發展主流與趨勢,特別是物流與制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行業的產業融合。現代物流業是提升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庫存積壓、加快產品運達時間、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生產制造企業將物流服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已經是大勢所趨;大型商貿市場與物流產業聯動,可以利用物流功能完成商貿流通商品的集散;電子商貿、移動互聯等技術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物流業與金融業的聯動,為貨主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功能。與物流業聯動與深入融合的多產業聯合體已經成為了合作共贏的發展趨勢,也是現代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
(3)多方面提升物流服務質量成為現代物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手段。買方市場中,物流企業競爭的實質是服務質量競爭[8]。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可以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又能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益,達到用戶和企業雙贏的局面。縮短物流運達時間、提高配送時間可靠性、提升配送人員素質水平、重視物流投訴服務等方式是我國物流企業提升服務質量的常用方式。隨著物流技術裝備的完善、運營組織方式水平的提升,物流服務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2014 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全面推出貨物快運業務,全國鐵路4200 余個貨運營業站均開辦了快運業務,形成覆蓋全國的貨物快運網絡[9]。我國物流市場將呈現更加激烈競爭的局面,多方面提升物流服務質量將成為物流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
(1)區域發展戰略。以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協調共贏為發展目標,以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作為區域物流結點,進一步推動區域物流穩步發展,在區域內使物流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從而持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發展戰略重點在于有效的政策保障機制,區域內各城市相關部門之間建立物流聯動工作機制,從體制上打破區域界限給物流發展帶來的壁壘;重點培育區域之間的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園區,通過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物流資源互通提供基礎條件;加強區域物流信息平臺的推廣,促進物流信息在區域內的互通與共享;重點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翼一體化區域作為“十三五時期”區域物流發展的重點。
(2)企業轉型升級戰略。以物流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重組、政策扶持、企業聯盟、產業聯動等形式合理引導物流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培育具有行業帶頭作用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特別是重點扶持多式聯運龍頭企業,這是推動我國多式聯運的客觀需求,也是打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內容。我國小型物流企業較多,全國擁有公路營運載貨汽車1200 多萬輛,登記經營主體平均每戶不到兩輛車[1],而小型物流企業的競爭力日益衰減,通過兼并重組、聯盟等抱團的方式整合物流資源,擴大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是必由之路。在加強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企業品牌文化建設,通過提高運營組織模式和服務理念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采取產業聯動策略,與制造業、金融業等多個產業平臺整合,增強供應鏈上下游的聯動服務,打造多產業與物流集約化共贏的發展模式。
(3)國際物流戰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分工與合作趨勢日益加強,發展國際物流是最大限度地在各國合理配置各類物流資源的必然手段。從發達國家的國際物流歷程和經驗來看,其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采取了各種方式促進原材料與產品在國際的流動,例如歐盟制訂了關于物流技術裝備、作業、運單等環節的物流標準,通過規范化的手段推進歐盟各國之間進行更加頻繁的物流合作。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商貿業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實施國際物流戰略,提供國際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實現全球化的原料采購和產品營銷就成為了關鍵點。打造國際物流龍頭企業,多方面支持物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有條件的物流企業與國外知名物流企業以聯盟或合作的方式推動國際物流發展;積極與周邊的東盟、日韓、俄羅斯等國家推動雙邊、多邊運輸合作協定,建立雙邊、多邊自貿區,形成經濟與物流的雙贏;開展與國外物流標準的對接研究工作,推進我國與國外物流設備設施、技術裝備、法規的相互銜接和協調;進一步加強我國的公鐵聯運型港口、公航聯運型空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我國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快捷的貨運換裝與轉運結點。
(4)科技創新戰略。科技創新是行業賴以生存并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通過科技創新能夠全面提升我國現代物流業的服務品質,實現精細化管理,推動物流服務安全、高效的發展。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等技術,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研發與建設,全面提升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強化物流技術裝備研發力度,加快物流運輸裝備的技術升級;重點發展貨物中轉設施設備、標準化裝載單位等多式聯運相關的技術裝備,推進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鼓勵企業實施自主技術創新與研發,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市場化需求的角度推進物流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與應用。
在經濟新常態的影響下,我國現代物流業面臨在新時期轉型升級發展的挑戰。本文在分析了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現狀及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從區域發展、企業轉型升級、國際物流、科技創新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旨在為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物流業提供戰略建議。
[1]何黎明.新常態下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發展趨勢與政策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4,(8):4-8.
[2]陳瑞生.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2014,(11):124-125,169.
[3]周明.B2C 電子商務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研究[J].物流技術,2014,(11):142-143.
[4]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4 年全國重點企業物流統計調查報告[R].2014.
[5]騰訊網.京東改變免費策略,低于39 元訂單收取5 元運費[EB/OL].http://tech.qq.com/a/20111122/000418.htm,2011-11-22.
[6]中研網.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調查分析[EB/OL].http://www.chinairn.com/print/3401945.html,2014.
[7]閆冰.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分析及發展對策[J].物流技術,2014,(11):88-89,111.
[8]趙麗麗,南劍飛.物流企業服務質量改進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2015,34(3):38-40.
[9]新華網.中國鐵路總公司全面推出貨物快運業務[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0/13/c_1112807363.htm 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