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曹雪梅
[摘要]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傳統中藥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藥說明書的翻譯是推行中藥國際化的重要工具,但卻不盡如人意。本文將考察現有部分中藥說明的英文譯文,總結其中的缺點和不足,并在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提出可行的翻譯策略和譯文。
[關鍵詞]中藥說明書;翻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6-0174-02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治病強體的良方。在當今國際化進程中,中藥若想有更大的用途和發展,其說明書的翻譯是使之得到國際認可的第一步,因為語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和途徑。但由于諸多原因,現有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多有不足之處:內容殘缺,藥名不統一,表述不規范等。這必將影響國外患者對藥物的理解和選擇,從而阻礙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的進程。
對于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平臺,可以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理論參考。在尤金·奈達(Eugene A.Nida)的對等理論之后,人們對翻譯的認識逐漸從語言層面轉移到更高級的社會文化層面。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應運而生,認為翻譯不僅是原文和譯文在語言文字上的對等,而更應是原文譯文在各自社會文化環境中功能的對等。為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譯者不再是原文的追隨者,而是譯文的創作者,提高了譯者和譯文的地位。翻譯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直譯、意譯,而是包含了一切為使譯文和原文在各自環境中能達到同一效果的方法,例如創作、增減。在功能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嘗試對中藥說明書的翻譯,不失為一種新方法。
說明書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具有傳達信息和廣告營銷的作用。中藥說明書是一種表明中藥成分、主治等中藥信息的載體,是患者選用藥物的說明工具。作為藥品信息的重要載體,說明書應具有內容完整,信息準確,用詞規范,表意簡明易懂等特點。但是通過分析部分市面常見現有中藥說明書的英文語料,卻發現其中不乏問題。
一、結構詞缺失
結構詞是指說明書各項內容的提示詞,例如藥名、主要成分、適應癥等。一份完整的中藥說明書,應按照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包括以下內容:藥品名稱、性狀、主要成分、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癥、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規格、貯藏、包裝、有效期、批準文號和生產企業。西藥說明書結構詞通常較為完整,而中藥說明書,由于中藥具有不同于西藥的特性,或一些中藥生產廠商對英文說明書的忽略,導致一些中藥說明書結構詞缺失。
除此之外,對于結構詞的翻譯,一些廠商也沒有做到統一規范。例如“主要成分”的翻譯就有消渴丸說明書中的“Ingre-dient,”六味地黃丸說明書中的“Principal Ingredients,”和還少膠囊說明書的“Composition”等多種譯文。“功能與主治”被翻譯成“Actions”、“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等。結構詞是標明藥品說明書內容的提示詞,如此混亂的翻譯,勢必會減弱國外消費者對中藥的信賴程度。
為了使外國消費者更清楚地了解說明書的內容,中藥說明書應嚴格注明所有內容,英文翻譯也應有相應的內容。如果有缺失現象,要增加結構詞以使說明書完整。翻譯方法由翻譯目的決定。增加結構詞的目的不是不忠實于原文,而是使譯文效果忠實于原文效果。此時的增加創作是必要且合理的。另外對于結構詞的翻譯,譯者不應自己憑空想象,而是應當參照西藥說明書和FDA的相關規定,將中藥說明書的結構詞翻譯為規范、統一的譯文,例如“藥物名稱”應譯為“drug names”,“性狀”為“description”,“成分”為“composition”,“適應癥”為“in-dication”等。
二、藥名不規范
中藥名對于中國消費者大多耳熟能詳,但國外消費者并不熟悉。沒有統一規范的中藥名,外國消費者必然對藥品模糊不清,無從挑選。中藥名翻譯最大的問題是不統一。音譯、意譯、拼音中的大小寫、空格都是應統一的。比如“六味地黃丸”的名稱就有“Liuwei Dihuang Wan," Pill of Six Drugs with Rehman-nia”等。另外,由于譯者缺乏中藥知識,一些藥名的翻譯不夠準確。例如“羅漢果菊花茶”,中文雖叫“茶”,但這是一種具有中藥保健作用的飲劑,不同于茶,故用“Luo Han Fruit andChrysanthemum Drink”比“Tea”更為合適。
藥名翻譯不統一的原因是不同譯者選用的翻譯方法不同。常見的藥名翻譯方法有漢語拼音注音法,如上述“六味地黃丸”;拼音加英譯法,如“消渴丸”被翻譯成“Xiaoke Pills”;意譯法,如“溫脾湯”被譯為“Decoction for warming the Spleen”和音譯加注釋法等多種方法。如此多的翻譯方法必然導致中藥名英譯的不統一和不規范。另外運用這些方法翻譯出的藥名大多繁瑣累贅,不夠簡單明了,不容易被消費者記住,沒有達到推廣、吸引消費者的效果。
中藥名的英譯是中藥在國外市場進行開拓的第一步,翻譯出一個既傳達藥品功用又簡單易懂的名字對譯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認為,為了使譯文達到原文意圖的效果,譯者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作,擺脫原文字面意義,利用改寫、創新的方法。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歐陽利鋒教授提出了借鑒西藥名稱,靈活運用拉丁詞根的翻譯方法。“Penicil-lin”,“Aspirin”都是常見的西藥,其中結尾“-in”表示某物,其發音正好與中文“靈”相近,如若以拉丁詞“nasal”,“cervlx”,“gynec”為詞干表明藥品作用的位置,加上“-in”為結尾,創造性地將“鼻敏靈”,“頸椎靈”,“婦炎靈”譯為“Nasalin”和“Cervi-lin”,和“Gyneclin”既簡單醒目,又按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表達了意義,雖然沒有在文字上絕對滴忠實于原文,但是卻較好地達到了譯文的效果。這種翻譯嘗試值得提倡。但中藥名的統一化進程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更加完善地規范,應建立統一的中藥和中成藥名稱英譯參考,維護中藥在國際市場的可信度。endprint
三、藥品功能表述不準確
藥品功能是指中藥說明書中對藥物功效的表述,例如:解表散寒,活血化瘀,溫通經脈等。現有說明書功效語的翻譯多存在不統一、不準確、無可讀性幾大問題。
在過去的翻譯中,中醫的“精氣”,“陰陽”,“五行”這些最基本的概念,經過不同譯者的翻譯會出現多種譯法。如“氣”就有“Qi”,“Vital energy”,“Promordial Qi”等多種譯文。現在中醫藥翻譯的統一標準已得到學者們的重視,正逐步建立完善的統一標準,統一性這一問題已經得到極大解決。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中藥說明書前認真學習相關標準詞匯,如“精氣”,“陰陽”,“五行”這些基本術語的翻譯應為“essential qi”,“yin-yang”,和“five-phase”,這樣可以及大地提高中藥說明書的準確性和統一性。
另外由于譯者專于英語而缺乏中醫知識,常出現功效語翻譯不準確的現象,如將“解表”按字面意思譯為“relieving super-ficies”,將“驅邪扶正”譯為“repelling the evil and holding up-right”。這樣的英文雖然在字面上與原文相對應,但很可能對譯文讀者造成障礙,將“解表”理解為“止癢”,將“扶正”理解為“直立”。好的翻譯應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對等的信息和效果,因此“解表”應譯為“releasing exterior”,而“驅邪扶正”應解釋性地翻譯為“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fortifyingimmune system”。對于某些可能讓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內容,在英譯中可用刪減法,去除晦澀難懂的部分,而保留消費者能理解的部分。例如“六味地黃丸”的說明書“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我們可以將它翻譯為“manifested as lassitude in loins and knees, dizziness, vertigo anddeafness”,而省略掉外國人所不熟悉的內容“liver- yin”,“kid-ney-yin”,“fire of deficiency”等。然而有些需要增譯的地方,譯者也應大膽加入甚至創作新的內容,以幫助外國消費者理解藥品功能,如“羅漢果茶”中的“舒喉止渴”,字面意思為“com-forting the throat and quenching the thirst”,但對于怎樣“舒”喉并沒有給出更具體的解釋,消費者便不能明了藥品是如何起作用的。此處可加入說明性的內容“主治肺熱干咳,潤濕喉嚨(re-solve phlegm to stop cough, clear heat and moisten to relieve dryand thirst in the throat)”。
再次,中藥說明書的英譯往往不如其原文那樣具有可讀性。中文說明書功效語的表達多用四字詞,排列工整,節奏統一,要使英文譯文達到同樣的結構效果非常困難。而且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認為功能對等應高于文字、結構的對等。因此在翻譯功效時,應當把意義的翻譯放在首位。當然如果能在表意準確的基礎上達到字面工整就更能體現譯者的水平。在此建議譯者可采用將功效語譯成并列的動詞短語的方法,達到字面結構的整齊,例如“活血通絡”可譯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and removing channel obstruction”,“清熱解毒”譯為“clearingheat and detoxifying”。
綜上所述,現有中藥說明書翻譯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當今世界強調交流與合作,中醫藥走出國門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不僅可惠及他國病患,也可促進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和繁榮。在國際化大背景下,認真做好中藥說明的翻譯工作是推進其發展的關鍵。中醫藥工作者和英語翻譯工作者應加強跨領域的學習與合作,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深入鉆研和學習中醫藥翻譯統一標準,為譯出完整、準確、規范的說明書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紅,林建強.功能翻譯理論與其翻譯原則和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2]歐陽利鋒.中藥說明書的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2(15).
[3]姚欣,羅海燕.中藥說明書英譯淺探[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3).
[4]李照國.中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5]李照國.中醫英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