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李學坤

摘 要:循環經濟這個詞聽起來并不陌生,我國已經明確地把循環經濟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循環經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目的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以節約資源和物質循環利用為主要方式,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宏觀調控為輔助,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和環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就循環經濟的國內外發展現狀進行探討,了解當前循環經濟的管理機制和發展原則,闡述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系,學習研究循環經濟的規劃與核算方式,并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管理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33-03
一、緒論
(一)循環經濟的研究背景及意義
從人類與自然的發展關系來看,人類通過開展改造自然的活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不得不思考、反思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循環經濟就是當前能夠化解這一矛盾的發展模式,其本質就是通過將人、自然、社會有效合理的統一與可持續發展;通過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來引導人類的經濟活動,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具體表現是“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環,是一種生態經濟、高效經濟,是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1]。
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就現實意義來看,至少可以警戒人們要保護生態,愛護自然,把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條件這一理念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去;其次,循環經濟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要求;最后就實踐意義上來看,黨和歷屆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要求,明確提出了堅持和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框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
李兆前認為,發展循環經濟,首當其沖的是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緊缺意識;政府應當把區域規劃納入發展循環經濟戰略的重要環節,把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制度創新和完善政策導向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條件,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改善投資經營環境,加強政府監督。
馮之浚提出,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僅要有政策的支持,更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他建議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形成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優化建設綠色產業市場,加快建設綠色核算體系,大力向社會宣傳和教育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向國外優秀理論學習,借鑒國際社會上的先進技術和理論成果。
黃建軍認為,通過把循環產業的有效劃分,形成多個層面的循環系統,加強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和合理有效的分工。
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實踐。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該園區是以蔗田系統、制糖系統、酒精系統、造紙系統、熱點聯產系統、環境綜合處理6個系統為框架,通過盤活、優化、提升擴張等步驟,實現園內資源最佳配置、廢棄物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實現工業園區的生態管理[2]。
2.國外研究
John Ehrenfeld提出了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論,他認為企業之間可以互相有效利用廢棄物,從而建立一個循環型的產業共生系統。
Robert Frosch提出了建立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工業生態系統,運用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的簡單化生產方式,盡量降低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通過生態學的觀念探索工業生產的全過程,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自然生態鏈和人工生態鏈相結合的生態系統[1]。
日本循環經濟的實踐,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就著手研究經濟發展模式向生態循環型經濟模式的轉變,日本政府自1997年開始,提出了“ECO—TOWN”工程。其宗旨為控制廢物源頭,加快推進廢棄物的合理利用,依托綠色產業發展區域經濟,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
二、循環經濟運行原則與管理體制機制
(一)“3R”原則
1.減量化原則
這是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通過在生產過程中對管理技術的改進,降低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和能量流量,所以也稱之為減物質化,也就是說,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為了使這種增長擁有持續的和與環境相容的特征,人們必須學會把節約資源的思想灌入到生產源頭的輸入端,提高資源在每單位產品中的利用率,預防廢棄物的產生,而不是直到廢棄物的產生時,再來治理[3]。
2.再利用原則
再利用原則就是讓人們盡可能地以多種方式重復多次地使用某件東西。通過再利用,使得該物品較早地成為廢棄物。比如,在生產中,生產商可以對電視機、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裝置中的電路實行標準化設計,這樣在更換時可以很方便,而不需要更換整個產品。
3.資源化原則
盡可能多地把廢棄物再利用或資源化。企業可以將廢棄物品再加工,使其成為新的資源,通過將其制成新的產品再進入市場或生產過程。比如對于工業排放的污水,可以通過一定的科學過濾等處理技術凈化廢水,將達標的水再用于生產。
(二)循環經濟的管理體制機制
1.部門聯動體制機制
國務院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協調機制,研究有關循環經濟的重要問題,計劃組織循環經濟的發展方案,各級政府部門要遵循上級要求監督各項目標任務[4]。
2.市場化管理機制
組織引導企業實施廢舊產品回收再生產利用,建立循環經濟的認證體系,鼓勵專業化服務公司采用市場化模式對企業和園區進行循環和改造[4]。
3.循環經濟技術評選和推廣機制
加大科技投入,將適用的循環經濟推廣應用,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宣傳國家支持鼓勵的循環經濟技術,借鑒國外優秀技術成果,提升我國循環經濟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4.投融資政策激勵機制
政府需綜合利用區域規劃、投資、產業、價格、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建設一個良性的、面向市場的、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運行環境,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
5.價格機制
鼓勵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明確制定再生水價格,加強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提高社會垃圾處理費用,鼓勵企業零排放,引導社會資金向循環經濟項目的投入[4]。
三、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系
當今我國資源的利用率遠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主要表現在資源的產出效率低下,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低下,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低下,尤其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我國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為國家戰略,而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觀是建立在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之上的一種保持動態平衡的平衡發展觀。循環經濟依托資源利用的3R原則,促進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也可以反過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推動生態化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重視服務問題,就其經濟意義來看,突出表現在循環經濟要求改變當前通過靠大量生產低價格,一次性、低質量的產品來單一的擴大GDP規模的生產方式,循環經濟的理念是要提升用于消費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從而實現服務優先社會,真正跨入后工業時代,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所提出的戰略要求。
可持續發展觀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哲學基礎,循環經濟所提倡的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發展和資源集約、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恰恰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途徑[5]。循環經濟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相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理論層面下提出的,為了解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而產生的,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互補性。
四、循環經濟的規劃實踐與綠色核算方法
循環經濟規劃是為了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思想,樹立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意識;為了推進循環經濟循序漸進發展;為了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規劃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原則,以統籌兼顧、技術保障、經濟合理為原則,以企事業單位為主體、政府宏觀調控、市場指導、全民參與為原則。循環經濟是以一系列的經濟指標為考核標準的,如資源產出率指標,該指標是指每消耗一次資源所產出的GDP,該比值越高,證明資源利用率越好;資源消耗率指標是指每創造一件產成品所耗的資源;資源綜合利用指標是指將工業、生活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指標是反映傳統六大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程度;污染物排放降低指標描述了從源頭上對工業廢棄物排放量減少的程度[6]。
蘇州工業園區以區域生態化為宗旨,把綠色理念貫穿至從生產到消費的產業鏈中,園區一直致力于不斷提高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園區在招商引資時就注重綠色環保產業,通過引導園區企業相互配合銜接,從而形成綠色生態供給鏈,在招商時,園區注重產業鏈的環環相扣,讓企業之間形成了資源重組,資源共享的大循環產業鏈,上游企業的廢棄物就成為了下游企業的原料。常熟汽車飾件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常熟有幾千家服裝生產企業,每年的廢棄布角料也是不計其數,在傳統做法中也就是焚燒掉,而常熟汽車飾件公司就瞄準了這一重大“原料”,積極與意大利合作,大力研發專利技術流水線產出了精美的汽車飾件。變廢為寶的理念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種“零排放”模式就是循環經濟的精髓[7]。
計算綠色GDP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綠色GDP=總產出-中間消耗-固定資本消耗-環境成本;收入法:在計算中,勞動報酬和生產稅不變,環境成本在營業盈余中扣除;支出法:在計算中,需要考慮環境成本對資本積累的影響[8]。
五、結語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是必要的,然而,當前所面臨的困難也是巨大的,所以,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研發更科學可行的循環經濟模式;加強循環經濟方面的立法工作,給予法律方面的保障;始終以市場為導向,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堅持以企業為主導,多層次發展;加大宣傳力度,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趙濤,徐鳳君.循環經濟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2-5.
[2] 張新平.循環經濟價值理論探索[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13.
[3] 馮之浚.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88.
[4] 王毅.201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03-204.
[5] 陳宗興,劉燕華.循環經濟面面觀[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0.
[6] 高紅.循環經濟系統與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2-113.
[7] 江心英,張海峰.循環經濟理論與區域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70-271.
[8] 張穎,吳志文.循環經濟與綠色核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8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