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彥
河北省贊皇縣南關小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與認識
李清彥
河北省贊皇縣南關小學
開放型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新要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首先著眼于人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目中有人的教育。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師生只是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并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講,小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也需要尊重;學生需要愛,教師也需要愛。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才是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2.組織小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對于教學來講,合作學習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只有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才會學得好。從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看,其情意色彩滲透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爭。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學習把生生互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加以科學利用。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師盡可能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培養小學生合作與交流的同時,調動每一個小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上的評價方式多樣化。
新課程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到主動參與評價。課堂上的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教師評價。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重視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與進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能使學生獲得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和情感。教師在評價時要善于抓住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或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
(2)學生互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應該是評價的主人。課堂上教師應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并教會學生如何互相評價。
(3)自我評價。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即:從服從他人的評價發展到獨立評價;從重視行為結果的評價發展到重視行為動機乃至動機與效果統一的評價;從偏向評價他人發展到評價自己;從片面性的評價發展到全面地進行評價。只要遵循評價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使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
(1)朗讀法。教師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地渲染給學生,讓他們去細細品味。除了范讀外,還可讓小學生自己進行朗讀。學生朗讀使教師與學生跟教材的距離均衡,通過分角色讀、個別讀、分組讀、接龍讀、齊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貼近教材,感受文章節奏。
(2)想象法。人的思維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又點燃了學生熱情的火花。在教師有表情的朗讀同時,讓學生閉目,發揮想象、調動聽覺、嗅覺、味覺來感知課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學生“入其境”,進而“會其意”,培養了小學生的創造思維。
(3)表演法。讓小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親自感受課文的情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生動、直觀的理解。通過表演法不僅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且,運用動作、語言、表情來加深同學們的理解、幫助記憶。
(4)比較法。所謂比較法,就是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相同點,采用類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異法。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讓學生找出同類型不同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點,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開拓思維空間,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
(5)懸念法。懸念是指人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它往往使人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懸念所造成的這種“急盼”、“渴知”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為旺盛,思維更加敏捷。
(6)故事法。心理學家認為,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接受生動有趣的東西。挑選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既豐富課文內容,又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起他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