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賽
河北省辛集市新壘頭鎮中學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王賽
河北省辛集市新壘頭鎮中學
語文教學應以成就思想、豐富心智、提高靈魂、鍛鑄人格為己任。語文教材,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如何將語文教育的養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要語文教師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下面,筆者淺談一下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抓住課文中關鍵性詞語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層次地剖析、點撥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一種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就要抓住“笑”一詞引導學生分析。“笑”一詞在文中出現了十次之多,孔乙己兩次出場都是在笑中走來,又在笑聲中走去,特別是第二次來酒店是在人們的笑聲中坐著用“手”走出來的,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憐的人物。文中卻用“笑”來為他做背景,可見封建制度對人們毒害之深,當時的人們又是多么麻木。這樣以笑寫悲更見其悲。這樣從“文眼”入手挖掘出社會根源,使學生認清封建社會,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更加熱愛社會。
對課文質疑必然伴隨著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討論、爭鳴,而這樣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閱讀引向深處的過程。如,上《愚公移山》一文,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針對愚公行為的“智”與“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說“愚公面對的是工程浩大的兩座巨山,路途遙遠、工具簡陋、人手少、移山計劃可能會中斷”,認為搬家更明智。有的則認為愚公貴在有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改革開放所必須大力提倡和積極發揚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只是“指一點門徑”、“給一點暗示”(葉圣陶語),讓學生“自求得之”,“隨時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充實自己的經驗,讓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發展,“從心里頭說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不至于跟別人‘說長道短’”。在這樣的討論爭鳴中,學生撥云見日明白了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討論爭鳴使語文課堂的教學得到了升華,既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觀,又樹立了學生的人生觀,奏響了“文道合一”的樂章。
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與學生所悟之意有機地串聯起來,用簡潔的課堂語言讓課堂氣氛活潑生動,讓學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開思維,達到“形散”與“神不散”的和諧統一。如《海燕》一課,當教師在講析“愁”和“煙”所牽連的情感關系時,首先讓學生談對“愁”和“煙”的印象。學生所談都是很表象的直覺,教師巧妙地引導,導出了“魂牽夢繞”一詞,緊接著啟問:“愁”和“煙”這一特點與什么東西相似?要求舉出例句。學生思路一下打開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斷,理還亂”;有的答“絲”,如“春蠶到死絲方盡”……教師再提示“水”,學生隨即答出“抽刀斷水水更流”。這時老師一收,問: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煙的思念是什么?學生豁然開朗:這是綿綿地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感情,于是,一堂課就由課內到課外,由知識遷移自然地達到對主題的理解,對學生的德育也水到渠成了。
蘇聯教育名家加里寧說過:“學生們還處處模仿老師,所以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學生……。正因為這樣,所以一個教師也必須好好檢查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應處在最嚴格監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的監督。”播灑陽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滿陽光,“正人者必先正己。”如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生的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了,他們并不是對教師百依百順,言聽計從,而是特別注意在日常工作、學習的實踐中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并從教師身上選取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榜樣。教師的形象可以具體地告訴學生如何想問題、如何行動、如何對待人生、如何對待事業。教師正是通過教學過程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言傳”,還表現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進行“身教”。“言傳身教”是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師要提高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學生才會對教師發出自內心的尊敬、熱愛、信任和敬佩,從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隨教師,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這正如俄國教育者烏申斯基說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做自己的高尚職責,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深鉆教材,找準德育滲透的突破口,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是像油與水似的游離狀態,截然分開,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難以分割。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長進,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