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英
探索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的不同特點及其心理反應,根據其心理發展規律,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課內外閱讀實踐的并行發展。
一、小學生課內外閱讀的不同特點與心理反應
(一)課內閱讀的約束性與課外閱讀的自由性
小學生的課內閱讀,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是體現教學價值的閱讀,其表現為有明確的教學計劃,有確定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有一定的教學程序;學生的閱讀有規可循,有矩可蹈,不能興之所至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而小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是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環境中進行的。在閱讀內容上,可自由選擇;在閱讀方式上,也可以自由選擇,既可逐詞逐句慢慢咀嚼,也可一目數行,還可跳讀。在閱讀過程中,受情節的吸引,受優美詞句的吸引,受美的意境的吸引,受文本“召喚結構”的誘導,內心自然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沖動,一種飄飄然的愉悅之感油然而生,甚至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感覺。在欣賞、評價時,學生根據自我標準來取舍,充分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二)課內的深閱讀與課外的淺閱讀
教學得當的課內閱讀是深閱讀。文本閱讀的深度,一般分為言語層面、形象層面和意蘊層面三個部分。言語層面的閱讀,主要是了解字面意思;形象層面的閱讀,主要是經過聯想而在頭腦中喚醒具體可感的動人情景;意蘊層面的閱讀,則是充分領會文章的內在思想,與作者心靈感應、情感交流與思想碰撞。課內閱讀,隨著年級的升高,由文本的言語層面的理解,上升到形象層面乃至意蘊層面的理解,是由淺入深最后抵達深閱讀。深閱讀,要經過艱苦的思維過程,對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思維的痛苦而并非是獲取新知的喜悅。
自發的課外閱讀是淺閱讀。一般說來,淺閱讀是只停留在文本閱讀第一層面的閱讀,是一種追求感官刺激或以消遣為主要目的的閱讀方式。小學生的淺閱讀,一般表現在只追求情節的離奇和刺激,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大去理會文本中的意蘊。對他們來說,淺閱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直截了當獲得快樂的方式。
(三)課內閱讀的功利性與課外閱讀的休閑性
課內閱讀是功利性閱讀,學生的閱讀, 更多的是為了獲取知識和為了獲得優良的考試成績,有閱讀的認知效果的壓力,有閱讀方式的規范約束。假如教學方法不得當,學生對課文的閱讀會如同嚼蠟、興趣索然。
自發的課外閱讀是休閑性閱讀。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和興趣來選擇讀物——或者是動漫書,或者是文學類讀物。動漫書情節夸張、內容有趣;文學書內容豐富、情趣盎然。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生活經驗或期望被激活,好奇心得到滿足,情感得到愉悅,是課內閱讀所不能比擬的。
二、課內外閱讀并行發展的教學策略
(一)平衡功利性閱讀與休閑性閱讀
首先分工要適當。功利性閱讀要拒絕膚淺閱讀。功利性閱讀體現讀書實用功能,目的是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生成智慧。課內閱讀要著力于功利性閱讀,進行深閱讀的實踐。首先是落實要求, 施加深閱讀的壓力。教師應落實課標要求,在看似平淡無奇的關鍵之處作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揣摩重點詞句,體味誦讀,展開想象,細細體會蘊含在詞句篇章里的意蘊,讓學生領悟“深閱讀”的魅力,掌握閱讀技能。休閑性閱讀是淺閱讀,主要是提高修養、陶冶情操、體驗審美。自發的課外閱讀,很大程度上是休閑性閱讀。課外閱讀的指導,既要保證閱讀主體的自由自主,自主選擇閱讀內容,自主運用閱讀方式,自主安排讀書時間,也要指導學生適當摘抄,積累優美詞句,以及寫讀后感,不能放任學生追求情節的離奇以滿足好奇心。
其次是要注意深閱讀與淺閱讀的互相滲透,在課內閱讀指導中,要適當體現游戲精神,適當增加情趣元素,使學生樂于閱讀。在課外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選擇、有反饋地閱讀,在淺閱讀中體現深閱讀的要求與策略。
(二) 協調認知與情感
1. 尋求教學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的溝通與交融。現行的語文教材選文文質兼美,教師在教學這些課文的時候,首先應當從知識與能力的維度,引導學生學習字詞句篇知識與培養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努力創設多元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營造的獨特的藝術氛圍。
2. 傳達與知識信息相聯系的情感信息。文本中的情感信息的表達,有四種類型,要根據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比如,對蘊含顯性或者隱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內容(現行語文課本中的大部分敘事性文本),教師要善于讓教材內容中的顯情情感因素充分釋放,更要注重發掘與感受教材內容中的隱性情感,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力。
3. 創造有情感因素的教學情境。人的情感總是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產生的,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課內閱讀,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以深沉的愛和期待,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立足于平等,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氣,對話的方式,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課外閱讀,學校要營造書香氛圍。比如:張貼名人畫像、名言警句、書目推介欄;創設漂流式圖書館或利用走廊設置開放式書吧;大力倡導師生共讀,大部分學生可能讀的書籍特別是教師要推薦學生閱讀的書籍,教師要盡可能先讀,以便在讀書內容上可以和學生實行無障礙的閱讀交流。
(三)精讀、略讀、速讀的協同
精讀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工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精讀中學習運用心理視線,一邊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心無旁騖地默讀、咬文嚼字地品讀,一邊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符號、語音、圖像等相互融合,體驗情感。
略讀的指導,要讓學生明確略讀主要是篩選文本的主要信息,對遇到的一些暫時不解的內容,可以忽略不理;遇到難理解的詞,可聯系上下文猜想領會;書的標題、小標題和目錄,都是要略讀的內容。
速讀的指導,要側重提高速度能力:1. 掌握默讀方法,默讀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重復看;2. 學會跳讀法,能跳過一些無關的句段,抓住文本的關鍵性材料,提高閱讀效率;3. 養成限時閱讀的習慣,即時讀完,即時作“嘗試回憶”。
此外,要訓練學生根據閱讀目的、根據不同讀物靈活應用閱讀方式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七小學?搖?搖?搖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