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清
摘 要:應急教育是指應對突發事件時的逃生教育。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面對“勃然大怒”的大自然,面對涉世未深、缺少經驗的高中生,班主任應重視應急教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引導的職責。本文將從高中應急教育的現狀、內容、實施和方法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 應急教育
應急教育是指應對突發事件時的逃生教育。近年頻發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校園的傷害事故等,引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重視,上至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下到每一名教職員工,以及各年級學生家長,都關注著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問題。高中班主任在常規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加安全應急教育的分量,正視自然與復雜社會帶來的諸多突發事件的引發因素,并引導學生掌握面對的措施,為身心已然接近成人的高中生的成長,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一、應急教育的現狀
學生的人身安全,不僅關系著一家人的幸福,也牽連著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安定。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只有首先尊重了人的生命,才能在此基礎上考慮人的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高中應急教育一直處于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態,這其中的主要因素來自高考及其影響下的課程。
1.高考重壓,形成阻礙
在高考的重壓之下,班主任常常無奈地穿梭在應急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使應急教育的重心呈“墻頭草,兩邊倒”的狀況:當有事故發生時,就重點多說幾句,否則,就都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旋轉。
2.側重宣傳,課程極少
班主任的應急教育工作主要是利用班會時間進行的,能夠用上一整節課的時間,那就算是十分奢侈的了(在已經發生重大事故,上級部門或學校要求班主任上一節教育課除外),一般多少還會抽出一點時間,給一周以來的班級情況做總結。有時會按照學校要求,出一期黑板報、辦一組手抄報、寫一次讀后感等,以宣傳為主,沒有固定的應急教育課程。
3.知識為主,技能為輔
通常班主任進行的應急教育,是以知識傳授為主,就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以最節省時間的方式,直接講給學生聽,而不會選擇學科教學上的討論式、體驗式、探究式等素質教育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從思想上意識到應急學習的重要,在方法上主動思考和探討應急本領。
總之,雖然教師心知應急教育的重要,但權衡高考的必然和應急事件的偶然,班主任還是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會不自覺地將時間的砝碼加載在學科學習或與之相關的學習上。
二、應急教育的內容
高中階段應急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三個方面。
班主任要教授學生的應急教育知識,首先應該是思想上的,要讓學生重視可能影響自己和他人的所有安全因素,對危險樹立防范之心,盡可能遠離危險源,這將會大大減少災害、事故造成對自身的傷害。據澎湃新聞統計,剛過去的2014年僅8月15日至9月15日的一個月期間,網曝失聯的女孩就高達28人,幾乎每天一人,她們絕大部分為在校學生,都缺少對人的防范心理。所以在班主任的應急教育中,首先應該是思想教育,要讓學生意識到,防患于未然是所有應對突發事件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條。
其次是知識方面的。班主任不僅要將常見的災害、事故進行分類,教給學生科學的處理方法,還要結合自己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相關的知識教育。例如在江蘇,應重點防備的自然災害是臺風與洪澇,班主任就要為學生講解其形成的知識,傳授一般的應對策略,與學生就班級內、家庭里的硬件條件,探討多種有效的救急方案,作為應急知識的儲備。
第三是技能方面的。應急教育的超強實踐性,使它不能僅停留于理論層面,班主任應在班上不定期地進行實戰演練,來貫徹理論的行為教育。有時要詳細介紹專家總結的多種應對技巧;有時還要突然制造模擬情景,讓學生做出瞬間反應。
三、應急教育的實施
應急教育與其他學科相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它不應當只被放在口頭上和文字上做宣傳,而應該采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式展開,如同素質教育的任何一門學科一樣,將講授法、演練法、合作法等有機結合起來,使應急知識技能真正融入學生的身心。因為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都學過了一定的應急自保、求救和逃生的方法,所以在高中階段,班主任則側重引導他們學習成人的應急能力,即預防教育和知識技能的提高訓練上。
預防教育主要分為心理和知識兩方面。心理預防可以將時事新聞中與學生相關的意外事故,納入日常的心理教育中,使學生意識到適度、聰明的防范是必要的,因為現實的殘酷會給予他們最實在的警戒;知識預防重在讓學生掌握一些預警意外事故的反常現象,如遇到連續多日的暴雨來臨時,要注意儲備糧食和醫療用品。
知識技能的提高教育重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用。在進行實踐操作時,教師要注意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身體健壯的學生,對付壞人可以“強攻”“智取”同時來,但身體弱小的學生只能選擇“智取”。教師還要注意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多媒體演示、學生親手操作等方式,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
總之,實施應急教育要靈活多變,只有合人、合情、合時的機動方式,才是最佳的應對措施。
四、常見的應急方法
1.面對自然災害
臺風或洪災來臨時,班主任要注意觀察險情,組織學生關閉所有門窗,限制學生在教室內活動,如發現危險的懸掛物、傾斜的高架物等,力所能及的要馬上拆掉,力所不及的要及時報告;發現建筑物開裂、傾斜,在高層的班級要快速組織學生從樓梯撤離,不能搭乘電梯,以免困于其中,同時切斷電源,掐斷引發火災的隱患。需要注意的是撤離時班主任要預防學生擁擠,避免發生踩踏事件。緊急情況暫時告一段落后,在保證自己和學生安全的情況下,班主任應及時組織救助,幫助受傷的人員。
2.面對意外事件
突發事件來臨時,班主任首先不能慌張,要極力冷靜下來,努力回憶相關的應對方法,整合最佳的應對策略,迅速控制事態,盡力阻止其蔓延、擴大和升級,如在自己能力之外,要及時上報學校,組織學生有序、有效地安全撤離,或就地取材,組織學生進行自衛,最大限度地規避危險。尤其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硬性對抗,班主任這時最大的責任,是保護學生的安全,而不是妄逞英雄。
應急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在惡性事件突發之時,及時逃離現場或排除險情,使自己和他人轉危為安。而脫險的方法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心理的完善,也在不斷地進步。如果班主任善于引導,不僅能傳授萬能的應急知識與技能,還能啟發學生面對瞬息萬變的狀況時,要多思考、多探討、多借鑒、多創新,這樣學生的人身會日趨安全,學生的未來也會更有保障。
參考文獻
[1]朱水蓮.中小學災害應急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C].南昌大學,2012.
[2]黃曉平.云南中小學應急知識教育現狀調查及思考[J].大理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9).
[3]狄玉峰,焦偉偉,李莉.廊坊市中小學生防災避險能力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