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盼盼
摘 要:初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借助生物這門學科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性教育,及時解決了青春期中各種性問題,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了性知識,有利于為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并促進其良好的性道德觀的形成。
關鍵詞:生物教學 青春期性教育 現狀 策略
青春期也叫“心理斷奶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非常時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生理性早熟,對于“性”這個知識處于好奇、渴望、但又似懂非懂的狀態,傳統的生物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對性的求知欲,正因如此,近年來青少年的性犯罪率逐漸上升。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借助生物這門學科幫助學生及時解決青春期中的各種性問題,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性知識、了解性知識,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進行有效的性教育,以此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一、青春期性教育的現狀
1.學生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恐懼
目前我國的初中生普遍存在生理性早熟,據有關調查研究的數據顯示,現在的女學生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為12~14歲;男學生首次出現遺精現象平均年齡約為12歲;還有個別學生出現手淫現象。這些突如其來的身體和心理變化,使他們逐漸產生焦慮與恐懼心理。由于對這方面知識的甚少了解,許多學生開始患得患失,以為自己身體出現了什么問題,認為月經、遺精、手淫是自己不健康的表現,覺得自己變成了“怪人”,不敢正確面對,不敢告訴同伴、老師、家長,終日誠惶誠恐、少言寡語,最終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傳統教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初中生的生理器官也逐漸發育成熟,體內的激素不斷增加,對異性、對性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越來越強烈。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性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避談的內容:學校所開設的生理衛生課只是個形式,就連初中生物課程所含的與人的生殖、發育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師也只是“一筆帶過”。學校采取這種“避而不談”的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需求。
3.教師對性教育缺乏正確引導
長期以來初中生的性教育一直處于被忽略的地位,學校和教師都認為這是不用講的內容,學生到了一定年齡就自然會懂。正是因為對學生性教育的不重視,有些初中生出現一些性方面的問題,不敢對教師說,只能自己上網查資料,自己去了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些不良的信息例如黃色網站、黃色圖片、黃色電子書籍就會借此向學生傳播不健康的性知識。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容易沖動,情緒和行為缺乏理智的判斷,是非辨別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健康性知識的影響,所以經常會出現早戀、早孕的問題,甚至出現強奸等犯罪事件,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青春期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1.重視性教育,轉變教育觀念——改變
當前一些生物教師尤其是在偏遠落后農村地區任教的生物教師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當講到人的生殖或與青春期發育相關的教學內容時,總是“一帶而過”。這或多或少影響到初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作為21世紀的生物教師應該遵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積極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到性教育對初中生的重要性,豐富自己的性教育知識,重視性教育。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坦誠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正確的性知識,減少學生對性知識的好奇心。同時,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性,樹立健康的性觀念,讓學生學會如何明辨是非善惡,懂得潔身自愛。
2.利用生物課堂,學習有關性知識——解惑
除了從內心上正確認識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外,生物教師應該抓住課堂教學的有利契機,為學生揭開性的神秘,解答有關性的疑惑。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人的生殖、發育”講述的就是關于人的生殖與發育的相關內容,筆者在這一單元教學時并沒有像傳統教師一般遮遮掩掩,如在上“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這一節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生殖系統,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掛圖、課件等輔助工具直觀地展示男女的生殖系統,使學生一目了然。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誕生過程,筆者利用網絡資源制作了一個動畫視頻,把受精卵的形成過程、胎兒如何成長發育的過程逐一呈現給學生看。課堂上學生的氣氛活躍,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羞澀,相反很多學生看得津津有味。當筆者問起:“學了這些內容,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說:“終于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了!”有的學生說:“原來生命是如此的神奇,感謝爸爸媽媽給予了我生命!”又如,在上“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這一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自己收集資料進行課前預習,上課時筆者提問學生:“相信大家都預習過了,也查找了相關資料,你們知道為什么女同學會有月經嗎?男同學為什么會出現遺精嗎?”學生們討論激烈,也很快找到了答案。通過這種坦誠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正確、科學地認識性知識、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減少對性知識的好奇心,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的疑惑,使學生不再對自己生理期產生的變化而感到恐懼,所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師“避而不談”要好得多。
3.全面關愛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引導
其實,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理變化,對性知識有渴望,對異性充滿好奇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現。因此,教師對于初中生出現的早戀現象應該加以引導,而不是單純的粗暴干涉,這樣才能讓初中生在性意識產生萌芽的時候,通過適當、適度的性教育指導,幫助他們解除恐懼心理。我們對學生進行青春期的性教育其目的不是要幫助學生壓制這種性意識的發展,相反是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知識正確地認識性,讓他們在教師的關愛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性欲望,懂得自己的社會責任是什么,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初中生物教學對初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也不應該僅限于課堂中,生物教師要多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課后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想法,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度過這個人生的“非常時期”。例如筆者在教學完第八章“人的生殖、發育”的時候,有一名女學生課后來跟筆者說她暗戀一個男學生很久了,經常想著他,茶飯不思,學習也沒有心思了,她很苦惱不知道該怎么辦?筆者并沒有對這名學生加以指責,而是耐心地教育她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讓她不必害怕,為此筆者借助這個契機在班上開展了一節別開生面的討論課:學了第八章的知識,你對早戀這個事情怎么看?你認為應該怎樣和異性朋友相處?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熱烈,都充分認識到交異性朋友是正常的行為,但早戀會影響學習,應該加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由此看來,簡單粗暴的教育行為不但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還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進行有效引導,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
初中生青春期的性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初中生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極少能夠自主地理解自己身體的生理變化、理解性,他們對性知識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求知欲望,對性道德觀念更是模棱兩可,如果再加上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非常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所以,對初中生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要讓他們正確地認識性知識,對性知識不再產生恐懼心理,并促進其良好的性道德觀的形成。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責無旁貸地承擔這部分重任,但更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性教育環境,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