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紅 張偉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下,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具體要求,汲取各所名校的寶貴經驗和成果,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的數學教學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轉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思路,整個課堂以學生為本,認真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數學課程標準,遵循循環大課堂模式。我們將對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做出更多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高校 新模式
當前,以新課程改革和前置性學習及生本教育循環大課堂模式為標志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如何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是貫徹新的課程理念、實施數學課程標準及前置性學習、遵循循環大課堂模式的關鍵。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得到了一些經驗,設計了自己的一個教學模式。
一、“預習—展示—總結—評價”
首先,筆者會在每節課的最后留給學生課下復習及預習的作業(也可以叫前置性作業)。這個作業筆者要求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同時把所有的任務都安排給組長。但是要讓學生把這樣的作業落到實處卻實屬不易,首先組長必須要合理地安排好學習的時間,并且組織好讓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按分工進行作業。所以筆者便安排了組長利用中午靜休和下午課外活動的時間,充分領導組員展開交流討論,而組長在這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小組內的后進生也要參與。
第二個環節就是課堂展示環節了,在上課時筆者會充分地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進行展示,把小組在課下交流合作的內容在班內展示,而其他小組的學生在別的小組展示的時候也是有任務的,就是認真聽好展示小組的內容,看看自己有沒有要補充的,但還有一個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在小組交流完之后,其余的同學要給他們出問題,讓展示的小組同學回答,只有回答上其他同學的問題之后才算完成任務。小組同學展示完了,別的同學也可以進行補充。教師最好少插言,讓學生盡量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認真傾聽學生的匯報,把自己跟學生融為一體,并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認真傾聽并且可以發表疑問的學生。
所有小組展示完后,每個小組還要匯報本小組在課前預習階段所遇到的問題,比如時間問題,或者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本小組有哪些學生不配合等。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匯報做出一定的處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下一次課前合作交流時做得更好。
第三個環節就是教師的總結階段了,這個階段便是教師發揮的時候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把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自己了解的基礎上,把本節的內容更好地掌握,其實本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總結是學生對自己拿不準的一些知識進行核對、掌握的過程。
第四個環節就是評價階段了,這個階段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組內自評。
教師評價,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當堂檢測環節,這是教師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手段。學生互評,也是很重要的,互評的內容包括:小組在課下合作交流時是否真正地做到實處,哪個小組課下合作得最好,并且在課上匯報得好,哪個小組在合作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并在課上匯報時有些疑惑。然后推薦出你認為合作最好的小組和需要改進的小組。組內自評,是組長根據本組成員對當堂檢測題的掌握以及其他小組給自己提出的意見在小組內進行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的優點和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好每周都評出“周最佳合作小組”,將學期末取得“周最佳小組”最多的小組,推選為“校優秀合作小組”,這樣學生的合作意識會越來越好。
評價方式必須多樣化,我們要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學生成長的記錄袋,主要收集學生的日常表現記錄,諸如學生的想法,班主任、家長、組長、同學等對學生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評語等,清晰而又詳細地記錄學生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以往每個學期末家長都會收到一張寫有成績和千篇一律的教師評語的成績單,現在則變成了一份充滿人情味、內容豐富多彩的“個人寫真集”,成績不再是家長了解孩子的唯一途徑,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閃光點的可造之才。通過這種全面的評價,使學生每一階段都有新的收獲,每一天都有進步,使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
最后筆者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點,在每節課內容結束后都留出一點時間給學生,學生們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今后的做法,也可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
筆者感覺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得到了增強,教師可以“全面依靠學生”,做到“無為而為”。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得到落實,而且應該發揮得更為高級、更為無形、更為超脫和得體。教師用一種愛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響和感染或制約學生,用一種關切的態度去解決學生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切。
二、教師課堂角色的把握
就教師課堂角色的把握,筆者潛意識認為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教師需要思考在課前應該提出哪些具有開放性且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充分的探索與研究,這些問題不僅要包括本節課學習所需要的復習內容而且還要有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問題要盡量通俗、明白。
2.教師需要思考前置性問題在課堂上應如何組織學生展示,以什么樣的方式展示。
3.教師需要思考學生泛泛而談時,應如何引領學生深入。
4.教師需要思考當學生遭遇到困難時,應如何撥開學生眼中的迷霧。
一句話,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師本該承擔的責任。這就是筆者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經過實踐得出的自認為比較適合現在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張麗.更新教育理念注重能力培養[J].學苑教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