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石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設計的建立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特別強調,在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創設和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理論的確立為我們今天的教學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目前,基于建構主義課堂教學設計中,得到實際運用推廣的有以下幾種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和隨機進入教學模式。建構主義的教學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的情境,搭建一個思考的平臺,這個情境就是“問題情境”,這個平臺就是“問題解決”的平臺?!半S機進入式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的一種模式,它指的是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語文教學“主問題”設計為“問題解決”的實現提供了實施途徑?!爸鲉栴}”設計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發揚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動學生整體性、主動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設計。
怎樣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較好地運用語文教學“主問題”教學設計策略,我在《項脊軒志》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就隨機進入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嘗試。
《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歸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記敘一些日?,嵤?,卻寫得感情真摯,細節生動,具有詩一般的意境。由于本課題的文本內涵豐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有人用“一、二、三”三個數字為綱,串起了全文內容。借鑒特級教師鄧彤老師的《項脊軒志》教學設計案例,我在《項脊軒志》教學的第二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有人用‘一、二、三三個數字為綱,串起了全文內容。你能不能根據自己對本課題的理解給這三個數字后各加上幾個字來概括本課題的基本內容?你能不能說說這樣概括的理由?”
這篇文章寫于兩個時期,從開頭到“殆有神護者”,是在十八歲時寫的;以下則為三十多歲以后補寫的。就全篇結構來看,前一部分為主體,后面的補記進一步充實了前面的內容。前一部分,圍繞項脊軒的興廢,寫年輕時代自己在這里的生活、家庭的變遷以及對母親和祖母的回憶,抒發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敘述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變化,以寫景為主,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的深情。這一層用“喜”貫穿。第二層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第三層敘寫自己閉門苦讀的情景以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的事。這一層寫得很簡潔,是“悲”的進一步補充。后一部分(“余既為此志”至結束),補寫項脊軒的變遷和逸事,主要表現作者喪妻前后的歡樂和悲痛的心情。
對于這篇足以打動每一位讀者內心柔軟情愫的優美散文,完全可以用隨機進入式模式組織教學,為了順利地讓學生帶著課前提出的主問題隨機進入思考的情境,我針對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作了適當點撥。比如“寫作的角度”“敘事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等等。
經過認真的研讀和熱烈的討論,有同學借鑒清代梅曾亮對該文的評價“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總結出“一閣兩境三世”;有同學從敘事的角度來思考,總結出“一個視角,兩段經歷,三次追憶”;有同學從生活情感的角度來加以分析,總結出“一間書屋,兩代情緣,三世變遷”,有同學從作者寫作時間的角度來加以分析,總結出“一間書屋項脊軒,兩種感情成一篇,三位親人吾所念”等等。
在對“一間書屋”的討論中,同學們總結出:
課文以作者的書齋名“項脊軒”為標題,寄寓了歸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為家族中頂天立地的頂梁柱的人生理想。
在對“兩種感情”的討論中,同學們總結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過渡句,他喜在發奮讀書,樂以忘憂,悲在家道中落。
在對“三位親人”的討論中,同學們總結出:
三位親人祖母、母親、妻子都與這書房有關系。作者充滿著深情回憶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祖母自言自語的一句話:“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待乎?”反映了祖母對孫兒讀書光宗耀祖的期望,而自己對此也是深有愧疚。
作者八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對母親的印象只有靠奶娘來轉述。一個孩子對母親的印象要靠別人來轉述,單就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痛心了,更何況當年他的母親就在這間房子旁邊住著。如今,當他天天在書房讀書的時候,他自然會時時想起以前那么關心自己姐弟倆的母親了。
妻子早年陪自己在書房讀書,跟著自己學寫字,如今妻子卻去世多年,只有門前所種枇杷樹隨風搖曳,前后對比,自然讓人體會到作者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
顯然,采用這種隨機進入的方式設置“主問題”,極易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切實有效,這樣就對文本的把握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也優化了課堂教學進程,達到了既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又能促進教師有效教學雙贏目的。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教學設計實施研究”后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0]G1202】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