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婭芳
【內容摘要】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偏重知識灌輸、忽略情感體驗,強調邏輯推理、忽略道德熏染。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從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理性上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追求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終身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情境 體驗感悟 途徑方法
以往的政治課堂教學偏重知識灌輸、忽略情感體驗。這種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課堂教學視野狹窄、缺乏生活氣息、過程單一、沒有思維和情感的碰撞、枯燥乏味,讓學生覺得“假、大、空”,離自己很遠,沒有興趣,不真實,也不實用,厭學情緒嚴重,制約了三維目標達成,課堂教學效果低下。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觀點,表明外界事物情境會激起人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又會促進認知和表達,從而達到“情境體驗”、“動情明理”的教學目的。因此我們要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情境體驗教學模式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那么,如何創設科學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刻體驗感悟呢?
一、創設“三貼近”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書本知識十分重要。所以在情境素材的選擇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選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踐”來設置課堂教學的情境,用最新的、最近的、有切身感受的圖片、視頻、文字、語言、親身經歷沖擊學生的視聽感覺器官,幫助學生更好的體驗,更深刻的感悟。在講授“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內容時,筆者就當時發生在美國的颶風“桑迪”的產生及其帶來的諸多影響,美國政府和公民的抗災的視頻、圖片、文字進行加工并創生成課堂教學點的情境,給學生很大的震動,不僅幫助學生建構了知識,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還要注意從本地區、特別是從學生身邊選取符合教學內容的材料來設置問題,內容要真實可靠,有感染力,最好是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者是身邊的人和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關注學生身邊的事,尋找學生身邊的“熱點”,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生活到知識,再從知識到生活”的循環上升過程,讓學生“重溫發現的樂趣”。通過創設“三貼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強化體驗意識,激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心靈的窗戶,點燃思考的火花,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達到明理、啟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終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設立充滿對立沖突的教學情境
“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堅持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去認識、解釋事物,認識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牢固樹立學生矛盾分析的方法。筆者在上“市場經濟和大眾傳媒對文化的影響”、“資源配置的手段”、“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等內容時,就選擇了社會生活中最新的、具有辯證性的素材作為課堂教學的情境,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養成了全面認識問題的意識和自覺性。例如在探究“影響價格的因素”時,我們可以設計“菜市場中的各種蔬菜、海鮮和肉類的價格為什么不同?同一種蔬菜、海鮮和肉類的價格為什么在不同時候甚至同一天中都會不同?”這樣充滿對立沖突的問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三、營造開放、創新性的教學情境
思想政治課的一個核心元素就是創新理念的培養與提升。然而受應試教育、教師本身素質的影響,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的局限,在過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過于的強調問題答案的標準性,讓學生長期處于“唯書”、“唯師”的思維桎梏中,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批判性、開創性被壓抑,在課堂學習中不敢、不會獨立思考,不敢、不會質疑,只是被動的聽、被動的記,無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基于這個現實,筆者做了多方面的嘗試,設置創新性情境,擦亮學生慧眼,讓學生親自觀察,對比差異,發現問題,多問多思,大膽質疑。比如筆者在上《感受文化影響》之“潛移默化的影響”的一目時,我注意到一個平時膽子比較小,言語較少的男同學低聲嘀咕“秦始皇焚書坑儒”、“康熙文字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強制的么?這超出了筆者課堂的預設,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筆者冷靜了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對此進行了探討,表明我們尊重教材,但是也要超越教材;要尊重專家學生,也不迷信權威的態度,要根據自己的實踐,自己的觀察比較得出新的、科學的結論,對這個同學的質疑表示肯定,鼓勵更多的同學大膽的質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完成知識的生成,促進知情形意的發展。
營造開放、創新性的教學情境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視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模式的構建,徹底打破單向思維、定式思維的束縛,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社會現實問題,留給他們廣闊的思維空間,以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呼喚個性化的政治課堂,使課堂教學自然生成無法預約的美麗。
我們教師應該切實轉變觀念,努力建構“情境體驗”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做到了“境”與“情”的結合,“境”與“理”的統一,“理”與“行”的伴生,情、境、理、行水乳交融,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在探究中建構知識,在實踐中升華了認知和感情,因動情明理而堅信,因堅信而踐行,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三維教學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本松.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有效生成策略[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12).
[2] 閆黎明. 創新多媒體教學情景,推進高中政治教學[J]. 中國新通信,2015(5).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天臺縣育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