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飛
《學記》中“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以容,然后盡其聲。”這就是說,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敲小鼓,輕輕點撥;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就要敲大錘,重重提醒;對學習優異的學生,提問要偏難一點;對學習差的學生,要容易一點,否則他們會喪失答問的信心。本學期針對“低年級優質提問的設計”這一切入點,我開設了課題研討課《認識方向》,經歷了一課三磨的過程,一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提問方法,產生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認識方向》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及學會在平面圖上認識東、南、西、北的基礎上展開,認識四個新方向東北、西南、東南、西北。
【第一次試教】
一、常規積累
1.小朋友現在面對的是教室的哪個方向?平面圖上是怎么表示方向的?
2.出示部分主題圖
提問:誰能說說汽車站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少年宮、電影院、火車站呢?
二、開放導入
1.認識東北
這里還有一座建筑物。(在黑板上貼出超市)誰能說一說超市在學校的哪面?
你是怎么判斷的?
2.認識西南(出示公園)
公園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呢?
3.認識東南和西北(出示:體育場和人民橋)
還有兩座建筑物,自己說說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指名說說怎樣想的。
4.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哪些方向?這些方向又是怎樣確定的?
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認識方向》。
5.游戲
請看主題圖說一說,我想去學校的( )方向,那里是( )。
生邊說邊取下主題圖,還原八個方向的本質。
三、鞏固練習
1.出示想想做做1
我國古代人民也很聰明,發明了指南針辨別方向,(出示)你會填一填嗎?
(1)填一填;(2)集體交流。
a順時針依次填寫。b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再其余方向。
c根據相對方向填寫。北?圮南、西?圮東、東北?圮西南、東南?圮西北。
鞏固講解新的兩組相對方向
2.想想做做2
出示圖。你能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幫小動物找到家嗎?
(1)獨立完成;
(2)集體匯報交流。
3.想想做做3
(1)說一說果園分別在水庫的( )面;
(2)填一填;
(3)集體交流。
4.制作方向板
將正方向白紙按圖折成8等份,并填上方向,制成一個方向板。找到教室的北方,再利用方向板找到教室的四個新方向,看看四個新方向里有哪些物體?再利用方向板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在你的哪個方向?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第一次試教前,我自認為重點問題設計還算到位。但是試教后,不足就開始一一浮現。主要問題有:
1.常規積累階段沒有關注長程設計:依據學生的知識生長點設計發展性練習。其實制作方向板可以共分為兩個步驟:(1)常規積累時初制方向板。在正方形白紙上填寫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介紹名稱。(2)鞏固練習時完善方向板。最后補充四個新方向,完成方向板,再找四個新方向有哪些物體,以及自己的好朋友在你的哪個方向。正是由于第(1)環節的缺失,練習時方向板沒能充分發揮
作用。
2.教學主干環節問題設計不夠開放。本節課的主要環節在于認識四個新方向,所提問題思維含量不足,沒有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失去了師生積極有效互動的原動力。具體操作時采取的策略又只有指名說、同桌說,僅限于“點對點”的交流,導致學生對四個新方向的認知層面不是在面的層次上,還是線或點。記憶時像背口訣一樣,死記硬背。
3.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和簡潔。不夠精練體現在問題隨意,老師的追問、轉問指向性不明確,學生聽不明白所提問題。不夠簡潔體現在老師重復學生的回答過多,且多為機械重復。課堂中采用了游戲環節鞏固新知,可是關注了課堂呈現的熱鬧,卻忽略了發揮游戲存在的本質:鞏固新知。可見,教師課堂提問問題要經過仔細思考,預設和課堂即時提問都不能太隨意。
【改進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的存在,我作如下調整,為第二次試教做好跟進策略。
1.改進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
2.精心設計突破難點知識的大問題,預設關鍵處的小問題。
3.關注自己的課堂語言,盡量不去重復學生的語言,通過停頓等待、慢慢敘述、指名復述等方式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第二次試教后反思】
本次教學學生能依據已有的知識(東、南、西、北)自主闡述新的方向,指名復述與同桌互說的形式也大大改進了第一次“點與點”交流的不足,學生通過上述多種形式的思維表達,也促進了新知的理解,但是仍有幾個問題需要突破:
1.教師教學評價語言還是比較繁瑣,雖然有所改進,但還可以繼續改變。
2.面對課堂生成,預設問題不夠充分,出現隨意提問。如,當教師想分享學生思維過程時,追問的問題是:“為什么?”學生有點不清楚問題指向,如把問題改為:“你是怎么判斷的?”這樣的問題更適合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
3.引導學生語言表達時,沒有具體的范式,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法,失去了條理性。
【改進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又進行了第二次調整策略:
1.充分預設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基礎性資源,通過肢體語言演示、指名復述、教師追問、句式引導等各種形式,形成師生、生生互動的資源。
2.提供句式進行“仿例模說”,如,出示“( )在( )的( )面”,引導學生讀圖后用這樣的句式回答。
3.教師語言做到簡約、精練,延長等待心理,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維和表達的時間與空間。
【第三次試教后反思】
本次教學學生課堂表現出色,既能依據已有知識踴躍回答新問題,又能在學會新方向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地詳細描述目標所在的具體位置,如在青山鄉水果園一題時,學生不僅流利地敘說了( )在( )的( )面;有的學生還進一步明確:“蘋果園的東北面有( )”是指東面和北面之間所有的果園。句式+手勢的引導,把抽象表達與形象思維巧妙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腳手架。
可以說,每次跟進的策略都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課堂還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在后續的課堂中將不斷調整……磨課讓我進一步明晰: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優質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